近期活动
第九届“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国际会议(TSTE 2021)之“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政策高端智库论坛成功召开
2021-11-30 16:23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4516

2021年11月28日下午,第九届“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国际会议(TSTE 2021)之“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政策高端智库论坛在我校成功召开。本届高端智库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主办,由中国铁道学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重庆交通大学合办。论坛采取线上腾讯会议与线下会场结合的方式,特邀政府机构、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精英等政产学研各界专家与精英与会,以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政策为主题,热议碳达峰碳减排问题,研辩运输经济学理论创新,务实笃行,精彩纷呈。会议参会人数共计700余人。

 图片1.png

本届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红昌教授主持开幕式。在开幕式环节,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力致欢迎辞,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吴世江致开幕辞。张力院长首先隆重介绍了与会嘉宾,热烈欢迎嘉宾的到来;他指出,本次高端智库论坛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国家实施“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等重大战略,研讨务实,意义深远。吴世江副主任在肯定了本次论坛的立意与影响之后,提出为进一步实现交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全过程、全周期,研究更加科学的路径,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优化出行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加快推进交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增强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图片2.png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力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吴世江

 

随后,论坛分上半场与下半场进行,分别聚焦于交通“碳达峰碳排放”理论与政策研讨与运输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研讨,先后由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华国伟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华教授主持。十三位特邀嘉宾依次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并与参会人士进行了深入的现场互动。

图片3.jpg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华教授

                                               副院长华国伟教授

 

主题为交通“碳达峰碳排放”理论与政策研讨的论坛上半场,共有八位嘉宾发言。联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亚洲博鳌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智库单位负责人孙勇教授做了《应对气候变化:交通与责任——技术、创新与合作》主题演讲。他指出,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交通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可以从制度性、技术性、结构性以及管理性等多维度相结合,借助全球实践经验,达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平衡。他进一步指出,预测数据表明乘用车将于2030年碳达峰,而民航碳达峰碳中和难度则较大;未来交通需要平衡经济发展权与碳排放的关系,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治理维度进行优化。

北京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宋国华教授做了《双碳目标下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与运营管控策略》主题演讲。他指出,能、车、路三类方法测算交通碳排放表明,我国交通碳排放增长需求大,机遇与挑战并存,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设计与运行管控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交通强国建设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需求。交通基础设施及其运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风能、太阳能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这就会形成叠加效应,需要对其协同理论、可靠性、跨网络风险量化和韧性提升等方面,进行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深化研究。

图片4.png

     联安院常务副院长孙勇              北京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宋国华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华教授做了《智慧化低碳化是未来交通发展趋势》主题演讲。他认为,未来将会形成空中、陆地、地下的三维交通体系,包括超级高铁(Hyperloop)、巴铁、SAF的无人货机、高空飞行器等,未来将会实施远程办公,实现交通减量化发展,交通将会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绿色化,并由城市大脑和综合交通大脑进行统筹协调,未来将会实现IoT,交通系统将会更加共享、协调、智慧,将会形成交通空间生活系统。未来交通安全的内涵将会发生变化,除了能源安全之外,网络安全将会成为交通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数据化和网络化将是驱动智慧交通和高效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将实现零碳排放、数据驱动、以人为本的未来交通。借助于未来技术创新,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将会得到高效运用,交通智慧化和精明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未来也要通过技术解决交通能源等技术问题。关于未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侧重于规划和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交通运营和服务供给。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做了《交通发展转型─深度城市化下的低碳绿色之城》主题演讲。他表示,应当考虑城市化水平与深度对交通发展的要求。在科技伦理方面,考虑科技导向,不仅考虑舒适性,而且也要考虑环境消耗以及弱势群体出行。在未来,共享单车、慢行系统、以及基于5D理念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大城市蓬勃发展,为深度城市化下的低碳绿色之城助力。

图片5.png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华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徐洪磊做了《交通领域落实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思考》主题演讲。他指出,通过对我国现在交通碳排放的结构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以及能源利用情况等因素分析我国交通碳排放的战略发展路径,可以相对乐观地估计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时间目标。从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不同运输方式来看,小型汽车的碳减排已经看到曙光,车辆尤其是货运车辆的深度减排意味着整个交通领域的深度减排,未来值得注意的是民航、水运碳减排方面依旧面临较大的挑战。他进一步提出了四方面的举措建议,包括:结构的优化,用更加低碳绿色的运输方式来替代高碳运输方式;能源的替代,用低碳、零碳能源来替代汽柴油;能效的提升,燃油经济性不断改善;需求的引导,科学管控需求。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杰做了《交通运输低碳转型路径探讨》主题演讲。他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近期重点工作。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减排压力较大,运输需求持续增长,运输结构不尽合理,运输装备能效提升空间有限,新能源技术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管理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应当积极推进各层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工作顶层设计,明确交通运输碳减排边界、目标与实施路径,构建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各层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交通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图片6.png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徐洪磊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杰

 

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CTO、正高级工程师唐红武做了《从数据看民航碳中和》主题演讲。他认为,我国民航业“双碳”压力较大,航空脱碳难度大、成本高,未来仍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来实现节能减排。科技助力“双碳”,具体体现在运用算法助力航班效能管理,云计算助力用户高效出行,人工智能助力行业解决方案,信息传输助力一体化服务。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做了《双碳目标下特大城市交通转型与创新的战略思考》主题演讲。她指出,中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机动化、运输化的进程中,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面临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问题。城市交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落实交通碳基线盘查,设定交通减排量化目标,明确交通碳减排举措。北京市需要实行源头规划引导、交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型与科技创新赋能四方面策略,运用政策工具箱、资金、产业力量释放、跨领域协作和数字化形成五大能力保障。

图片7.png

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CTO、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

                                       正高级工程师唐红武

 

论坛下半场的主题为运输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研讨,共有五位嘉宾发言。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荣朝和教授率先做了《<运输经济学通论>理论创新>》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亟需中国特色的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支撑。经过40余年的研究、沉淀和发展,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运输经济学通论》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输经济理论创新的教材,对运输化理论、PRN理论、网络形态、时空经济分析框架、分布式供给等进行了总结和拓展,是我国运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促进我国运输经济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交通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政策制订和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黄承锋教授做了《运输经济学的西部实践与创新》主题演讲。他将荣朝和、林晓言、李红昌老师主编的《运输经济学通论》总结为“三通”:融会贯通,内外连通,进阶汇通。之后,他指出,重庆交通大学主要做了两个工作。第一个工作为交通运输通道的价值与风险形成两大理论贡献,即国际通道时空演进规律、通道多维“价值”向“效用”统一转化的量化评估。第二个工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之我国西部通道战略规划研究,通过研究现状、构建新通道的基础和条件,扩展了交通经济研究视角,提出了大区域TOD模式,构建了“通道+产业”区域开发开放发展模式和框架。

图片8.png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荣朝和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黄承锋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杨杭军教授以《航空运输经济与政策》为主题,分析了航空运输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航空公司竞争行为、高铁对民航业的影响、机场规制、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关系、新冠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等方面。杨杭军教授将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引入中国民航市场的竞争性分析,并从微观视角构建和评估了我国民航市场的运营成本和需求弹性,首次使用了微观票价数据比较分析了国航深航和东航上航并购的价格效应,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高铁对民航业的各种影响。他将各种理论与实证模型结合中国的实证数据进行研究,拓展和深化了运输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证空间。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院长张丽娟教授做了《自贸区背景下的航运政策》的主题演讲。她首先高度评价了《运输经济学通论》,认为这是一部前瞻性很强的著作。接着,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自贸区航运政策。关于自贸区对航运政策的影响,她指出我国对外贸易货物运输90%以上是由海运完成,货物自由化水平越高,要求航运业开放度越大,对现行航运政策调整要求越高。关于自贸区航运政策的创新实践,总体上,降低了航运服务业外资准入条件,创新了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并试点了外贸进出口集装箱沿海捎带。从海南自贸港、上海自贸区航运政策来看,应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建立更加自由开放的航运制度,提升运输便利化和服务保障水平。她进一步对自贸区航运政策的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未来自贸区航运政策的开放程度会更高,要注重自贸区航运政策的协同优势。

图片9.pn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院长

                                                      杨杭军教授                                           张丽娟教授

 

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颜飞副教授进行了《运输过程的物信统一和数据传递机制》主题演讲。他指出,近年来,交通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但运输过程中形成的数据闭环却十分困难且成本昂贵,其原因在于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成本高、信息系统大体保障了追溯的可能性。从理论上来看,运输交易链条的完整闭合难在物信关系的锚定十分复杂。当存在数据敞口时,会造成数据链不完整、商业纠纷难以解决、保险业难以设计出合适的产品以及企业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罚款”等问题。问题的结症在于技术、成本、效率三个方面,为此需要从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在与会嘉宾和参会人士就论坛两大主题进行了现场问题与互动之后,论坛进入闭幕环节。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施先亮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坚持开放联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多边主义,书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这些都对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智库论坛聚焦的话题正当其时,智库论坛未来可期,必将发挥更大的理论创新和政策促进作用。

图片10.png

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颜飞副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施先亮教授

 

至此,第九届“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国际会议(TSTE 2021)之“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政策高端智库论坛圆满落幕。政产学研各界专家与精英云聚一堂,就重大的交通运输实践与理论问题深入交流,充分体现了历届高端智库论坛的精神“把脉交通运输难题,支撑交通强国方略,建言献策交通管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坐而论道,起而力行,智库论坛将继续秉承“知行”校训,立足中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团结与积聚各方力量,为支撑交通强国方略建言献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