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仁厚 育人不倦——记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林玳玳教授
2008-12-29 16:00
信息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1243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林玳玳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1996年从上海财经大学调动到北京交通大学至今,她培养出的研究生(普研、博士生、MBA)已达40余人。这些学生大多品学兼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都颇受欢迎。更为难得的是,所有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无一例外地与林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无论工作再忙,他们都会抽空回来看望老师,每逢节假日都会送上温馨的祝福;而林老师每年的教师节也都是和学生一起度过的,师生关系之融洽令人羡慕不已。究其原因,与林老师博爱仁厚的育人风格不无关系。
一、以德为先,重视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
林老师常说,一个人只会读书是不行的,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学问。研究生的主流是好的,爱国、爱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不同学生之间的道德觉悟参差不齐,秉性各异。为了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林老师在第一次与新生见面时,就会与大家一起谈理想、谈人生,告诉大家要对国家、社会、民族以及自己的人生担负起责任,待人处事要讲诚信友爱,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林老师几乎每周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在沟通中听其言观其行,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然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是有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而且研究生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松懈,散漫懒惰。林老师对研究生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高。她经常鼓励学生要积极靠拢党组织,积极争取入党。此外,她还要求研究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互留通讯方式,要求研究生有事离京离校必须与导师及时联系。在学术研究上,要求学生严守学术道德,保持严谨、认真、扎实的科研态度,决不允许抄袭别人的文章。《沧浪辞话》中有句话说,“格调需高,入门需正”。林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方向上的指引。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们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出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二、爱生如子,关心研究生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林老师不但教导研究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同时也非常重视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于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硕士研究生,林老师比较重视提高学生对社会竞争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她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针对其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她经常鼓励研究生要通过博览群书,广泛参与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等方式来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以培养科研能力为主的博士研究生,林老师非常重视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处于论文撰写阶段的博士生,他们中有人常常把自己封闭在书堆中,不与外人交往,难免苦闷。林老师总是主动与之联系,鼓励他们正确对待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例如,她每周都要给写作中的博士生打电话交流。有一次一位博士生不接宿舍电话,手机也关机。林老师非常着急,连忙找他的师弟去敲他的门,原来他是通宵写作,白天不接电话,林老师这才放心。此外,林老师还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其走出论文写作的瓶颈。即使是在最忙的时候,林老师对学生的事依然丝毫不放松。她还常常和研究生一起参加体育和文娱活动,使其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与放松,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三、因材施教,全面指导研究生学习
在指导研究生学习方面,林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虽然已经年过花甲,林老师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仍时常令我们感动。对于林老师来说,根本没有休息日,她平时工作非常忙,所以经常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间陪研究生,帮助研究生指导和修改论文。无论工作再忙,她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和研究生交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总说学生不用功学习,如果导师用功了,学生基本上也就会用功。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她的学生大都非常用功,一些本来对学术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渐渐努力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林老师常说,培养研究生是一门教育艺术。研究生导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艺术家,其责任在于用良好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让学生获得自由而和谐的发展空间。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林老师要求研究生多看国内外文献,特别是最新的学术界动向和国外文献资料。由于我校图书馆经管类图书刊物比较短缺,林老师自己每年都订阅了多种刊物,购买了各种专业图书,提供给研究生借阅和复印。遇到参考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料,林老师还会进行细致的归纳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文件发给研究生阅读学习。
在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方面,林老师特别强调两点:一是选题与开题,二是论文的修改与完善。她指出,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必须在认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对于硕士研究生,林老师要求他们选题要新颖。她把过去我校同学已经写过的题目都进行了系统的汇总,打印并分发给学生,以避免选题冲突。同时她还要求学生做好论文的理论综述部分,尽可能与做过的项目或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力争有新意。对于博士研究生,林老师一直向他们宣传荣朝和老师的七个问题,即:论文的题目是什么,论文需要解释的经济现象是什么,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主要经济学问题以及论文的主要论题是什么,前人已把此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所使用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是哪个,是用(或打算用)怎样的逻辑主线把该问题探讨清楚,论文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什么。在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初稿完成后,林老师要仔细研读,对论文核心命题的验证和创新部分要反复推敲。如发现博士生的创新部分似曾相识,就赶紧查阅数据库,看与其他学者是否有雷同之处,令其修改。
林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使她拥有很高的威望,与外界取得了广泛的联系,这也为培养研究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渠道。她多次带领学生到兄弟院校听讲座和博士生论文答辩,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承担所有的费用,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够了解本学科较前沿的研究概况,吸纳学术精华,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例如,2000年和2001年林老师分别带研究生赴日本和马来西亚参加国际会议,其费用全部从她的科研项目经费里支出。
四、学以致用,在科研项目中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在现阶段,研究生不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质。林老师为了使研究生有良好的科研实践机会,不但自己申请了很多重要课题,而且还积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纵向和横向课题,并亲自带队以组织和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在科研项目中,林老师十分重视团队建设,每一个团队都由经验丰富的博士生做组长,并且由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组成。这样的做法给博士生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和压力,同时也为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践表明,到企业或其他机构完成项目的研究生具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倾向于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找工作时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社会实践项目中,林老师的原则是育人为先,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提高能力的机会。由于研究生较多,现在找项目越来越难,林老师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做过几个义务项目,例如,2004年8月在经管学院党委支持下,林老师曾带研究生到位于国家贫困县的重庆酉阳烟草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分析与绩效考核项目。由于该公司为亏损企业,林老师提出她本人不要项目费和报酬,但是公司要给学生报销差旅费和生活费。工作完成后,得到了公司的好评,对促进企业扭亏为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如:2008年暑假唐钢气体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社会实践项目。出发前林老师专门给研究生做了行前培训,冒着酷暑亲自带队去唐山。在该项目中,同学们不仅努力学习、虚心求教,而且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赞扬。合作单位对大家的努力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社会实践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表示欢迎大家毕业后到唐钢工作。该项目得到我校研究生院大力支持,被评为A级项目,并获得交通费和住宿费资助。
五、一丝不苟,重视并认真完成教学工作
林老师不但重视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而且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无论是硕士生教学还是博士生教学,她都非常认真。她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上课永远是第一位的。多年以来,林老师从来没有缺过课,甚至也没有调过课。每当遇到上课与校领导安排的参观访问或校外学术活动相冲突的情况时,她原本可以名正言顺的调课,可是为了避免给学生带来麻烦,她总是放弃活动机会,坚持上课。
长期以来,林老师一直坚持为硕士生讲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门课虽然已经讲了很多年,但她每年都要不断修改讲稿,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鉴于很多听课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所以她千方百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融入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务操作资料并赠送电子文档。此外,林老师还常常自掏腰包作为交通费,请一些已经毕业的优秀学长与大家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领域的社会动态。她还特别重视启发式教学,经常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甚至会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准备课堂话剧,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本领和主动参与的精神。
对于博士生,林老师讲授《劳动经济理论》。这门课强调理论知识,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具有很大的区别。林老师除了要求学生自学和课堂发言以外,自己还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她几乎每节课都会介绍一些学术前沿动态,并进行一定的政策和理论分析,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宽厚仁慈,关心研究生生活
在学术科研之余,林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她常说:“学生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住校,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要放在心上。”在现实生活中,林老师对于她认为有意义的事,会尽量腾出时间与学生一起行动。她很喜欢带领学生一起唱歌、打球,和学生一起到食堂排队吃饭,偶尔也一起改善生活。饭后,她还会和学生一起散步,讨论美术、音乐、服装等,交流共同的兴趣爱好。此外,为了和研究生及时联络,林老师的手机总是保持在开机状态,并且经常通过短信、飞信等方式与研究生交流。尽管她每天都要面对二十多个研究生,接电话和发短信占用的时间很多,但她总强调,“对于每一个研究生来说,我都是他们唯一的导师,我必须对他们负责。”她发短信的速度非常快,令好多学生都望尘莫及。她的学生都说:“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而且比妈妈更时尚。我们交流起来完全没有代沟。”
除了日常交流以外,林老师还非常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遇到的困难她都会尽量予以帮助。每逢学生生病了,林老师都要亲自去宿舍看望,过节也经常与学生一起欢度。有些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困难,林老师总会尽力给他们提供勤工助学或参加项目研究的机会,以在生活上适当补贴;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林老师甚至会帮助他们偿还欠交的学费,她还动员一位企业家为两个贫困研究生捐助学费,关爱之心令人动容。
七、立足长远,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
就业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大事。林老师一向高度重视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为此不断努力。针对许多学生不愿意离开北京的情况,林老师建议大家要立足长远。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竞争非常激烈,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要想打出一片天地来,一般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她建议大家可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各个省,甚至一些边远地区,这样发展空间可能更大一些。此外,她还给予学生一些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林玳玳教授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境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人师的风采。师恩深似海,生心天可鉴。从林老师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可以看出,师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才会更理想、更和谐。
经济管理学院
200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