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活动
《经济日报》在经济管理学院举行“企业诚信经营大家谈”座谈会
2008-11-27 16:00 信息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601
《经济日报》“企业诚信经营大家谈”系列报道刊出后,在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2008年11月13日,《经济日报》政科文新闻部主编杨忠阳在学校宣传部副部长王虹英等陪同下来到经济管理学院SD720会议室就“企业诚信经营大家谈”召开座谈会。经济管理学院王耀球教授、穆东教授、丁慧平教授、黎群副教授、傅少川副教授、刘天善副教授、MBA中心主任张文松、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李效东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与会专家分析了当前企业经营失信的原因,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法律规范、道德伦理等方面就如何加强企业诚信经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大家认为当前全社会应该倡导“诚信是最赚钱的”经营理念,强化企业家商业伦理教育,健全国家诚信体系,让诚信经营真正成为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为什么当前有不少企业频频失信?穆东教授分析有三个因素:一个是国家诚信体系不健全,没有将诚信作为政府、企业、个人,立足社会必备的条件和前提;二是交易企业或个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成为不诚信孳生的土壤;三是不诚信的违约成本太低。她认为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全社会要建立诚信的投入产出机制,加大违反诚信的惩罚力度,提高诚信方面犯罪成本。企业一旦出现损害顾客或者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该企业的老板可能一辈子再也不能进入这个行业。这也是日本以及西方欧美国家不会出现严重不诚信现象的原因。 傅少川副教授说:“其实不讲诚信现在不仅仅是三鹿奶粉面临的问题,现在已潜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成为一种现象,比如肆虐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有金融企业不诚信的因素。”现在企业经营受很多内外因素制约,单纯要求企业主动讲诚信并不完全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 “但遗憾的是,三鹿奶粉事件充分说明出我们的某些职能部门在监管方面并不到位,或者说是低效率的。”经济管理学院丁慧平教授接过话说,如果政府监管到位,有些企业就不敢不诚信。在监管问题上,他和唐方成博士还认为,政府可以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比如建立中介机构对企业诚信有一个公正的评价。“这里的中介机构有两个作用,一是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包括对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通过媒体曝光,让大家都不敢撒谎;二是建立信用激励机制,要让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刘天善副教授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信用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企业只有诚信经营才能为市场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现在很多企业提出“合法经营”口号这没错,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他表示,“合法经营”只是一个最低标准,还要强调诚信经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比如社会道德培养、法律规范、制度约束,完善监管体系等。此外,在加强诚信的建设的同时,还要有防范别人的不诚信的意识。 “诚信经营是企业的生死存亡之道,南京的冠生园,河北的三鹿,你不诚信,老百姓就用脚投票,让你垮掉。”在座谈会上,王耀球教授现场给记者画了一枚古代钱币,“古代钱币外圆内方的,外圆就是要让方方面面都满足顾客的需要,内方就是要求经营者讲规矩、有操守,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取之有理,就是这个道理。”他提出,在企业家的培训中,不仅要求提升其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更要帮助其建立社会责任感,让企业家坚守天理公道和操守良知,秉承中国古代 “利从诚中出 ,誉从信中来”的商言。 王耀球教授还认为,企业诚信经营应该与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并行。“当前现在产品创新速度很快,监管部门要有创新意识,比如现在食品药品化和药品食品化趋势就很明显,转基因的食品和产品在中国大量出现,监管部门就应该及时做出严格规定,如果没有经过权威质检部门生化试验,是绝对不能让其进入市场的。”在社会监督上,他认为要进一步培养消费者维权意识,完善举报机制,落实好举报、重奖、并保护举报人的具体措施,妥善解决好举报人和承担的风险不对称问题,消除举报人的后顾之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都一种机会主义的倾向,一个企业实际上是人的集合,因此一旦机会主义成为行为、事实和结果,就会有利于少数人利益,而妨碍公众利益。”不诚信的机会主义如何约束?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黎群认为,除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外,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持续发展,着眼于构建一种诚信的文化。“诚信经营不仅是企业长期利益所在,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 怎么去塑造这种诚信文化?黎群认为,一方面当然要有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政府要做好裁判员,制定好规则,社会要加强监管等,但整个社会还要重视商业伦理的教育学习。美国的大学很多年前就开了商业伦理课,以培养未来企业家在商业伦理上和思考逻辑上树立社会良知。受此启发一年前交大MBA班也开了商业伦理课,效果很好;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讲,要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基因。“我记得通用电气的核心价值观首条就是坚持诚信。既让诚信内化于心,作为员工最基本的价值观;同时又物化于制,成为制度来保证企业员工的经营行为;还要外化于心,在员工做了工作后,不仅有绩效的考核,而且有价值观的考核,让文化的东西形成标准和习惯,成为员工必须捍卫的东西。” MBA中心主任张文松从企业家思考逻辑来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现在很多企业搞投机而不是搞投资,是做生意而不是做企业,想3-5年就做成世界500强,结果导致很多企业“井喷式上升,雪崩式倒下”,像螃蟹一样一“红”就死掉了。作为有眼光的企业家应树立更加长远的战略思想,做百年老店、万年基业,是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在进入任何行业之前要认真分析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跟风。做任何业务都应坚持持续经营的观点,而不是冲刺式的攫取利润而杀红了眼导致不理性的欺诈行为。因此他提出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包括社会责任等战略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诚信经营模式上,可以从产品设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信托责任等多方面着手,把社会责任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小目标上,细化到每个人的行动中,这样的行为导向发生了变化,员工就可能诚信,企业家也可能诚信,企业就能做到诚信经营。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李效东说,企业要讲诚信,就不能让企业盈利的目标冲击超越以人为本的目标。“比如消费者买奶粉,我认为买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对未来健康的预期。只要你讲诚信,负责任,满足客户这种需求,人家就会相信你,你就能用所有人口袋里的钱,” 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其实诚信才是最能挣钱的东西”。 “企业对诚信经营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能看上面监管严了,自己就抓紧一点;风头过去了,就放松产品质量。”2006级会计系学生张泽华说,这次三鹿奶粉事件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诚信经营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2008年11月26日,《经济日报》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重点报道。 经济管理学院 200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