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3日~1月7日,在副校长王稼琼教授的带领下,由我院经济系、信息管理系和物流研究所10余名师生组成的学术代表团,赴香港大学参加了“200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
1月4日上午,我院代表团在我校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国际会议主席麦启宁教授及同事的陪同下,参观了香港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香港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的特长是物流系统仿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模拟物流系统的运行情况,从而选择最优化的设计方案。该实验室先后为香港国际机场(HKIA)、香港国际码头(HIT)、DHL亚洲分拨中心等单位承担了物流系统设计工作,为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使得香港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始终处于领先水平。王稼琼副校长、王耀球教授及其他成员认真观摩了实验室的成果展示,并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亲切交流。香港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我院物流学科及物流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稼琼校长与王耀球教授均希望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同香港大学开展进一步合作,麦启宁教授表示,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有责任为我校物流学科及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贡献力量。上午,王稼琼副校长还同香港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进行了亲切回谈,双方均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1月4日下午,根据会议组委会的统一安排,我院代表团成员分组参观了香港国际机场行李分拣系统、香港航空邮件分拣系统等香港主要物流设施。其中,香港国际机场的行李分拣系统高峰期的行李处理量为7000件/h,为提高行李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香港国际机场采用了先进的RFID技术进行行李识别与跟踪,可以将行李识别的准确性由80%提高到95%以上。但是目前仍面临RFID标准不统一、标签价格昂贵、交叉识读等问题。在参观中,我院代表团成员分别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同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同时也与一同参观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1月4日晚,国际会议组委会举行了欢迎晚宴。
1月5日,“200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正式”举行,来自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2004年我校举办的国际物流会议的中外专家大多成为此次会议的学术或组织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Michael Gregory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M. Gen教授、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Kok Lay Teo 教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何明珂教授等发表了主题讲演。我院师生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13篇论文,其中6人进行了论文宣读。本次国际会议同时也得到了DHL、嘉里物流等7个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支持。
会议期间,我院代表团成员同与会的新老朋友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如王稼琼副校长与Michael Gregory教授进行了交流,邀请Michael Gregory教授访问我校,并通过Michael Gregory教授建立剑桥大学与我校的合作关系,Michael Gregory教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表示愿意建立长期的联系。王副校长还同老朋友日本早稻田大学藤田精一教授亲切交谈,并请藤田教授转达对高桥辉男教授的问候。此外,还与天津大学、暨南大学的管理学院院长及清华大学、重庆大学、郑州大学等院校的工业工程与物流专业的专家进行了交流。我院师生同美国运输研究中心的Ray Mundy教授、德国汉堡大学的Lothar Schulze教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Sardar教授、以及香港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院校的代表进行了学术交流。
1月6日,汝宜红教授及助手专程前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拜会了首席顾问黄小芳女士、《物流管理》总编辑廖美媚女士。《物流管理》是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办的面向香港政府及企业介绍香港及大陆物流发展状况的期刊,我院物流学科师生多次在《物流管理》中发表研究论文,汝宜红教授同黄小芳女士、廖美媚女士进行了亲切交流,并讨论了今后的合作方向。
1月7日,在国际会议各项议程圆满结束后,我院代表团乘飞机返回了北京。
此次国际会议得到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王稼琼副校长亲自带队,与会代表层次高、人数多,充分展示了我校及我院物流学科的整体水平和风貌,提升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许多国外、境外研究机构和学者表示愿意同我校及我院建立长期联系和开展合作,达到了结识新朋友、巩固老朋友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