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谋发展,数智融合创未来。从学科初创期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到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要素治理,再到智能时代的全域场景创新,信息管理系教师始终以“知行”校训精神为指引,在不同历史阶段奋战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战场上,沿着“奠基信息化—赋能数字化—引领智能化”的发展脉络,接力传承,突破创新,打造出“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诠释着信管人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使命与担当。
奠基信息化:筑牢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的发展根基
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浪潮中,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学科的种子已埋下传承的基因。1951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学校选派首批教师赴苏联深造,陈景艳教授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在苏联获副博士学位后归国,成为信息管理学科的拓荒者。她带回的系统科学理论与管理工程方法,为学科奠定了“技术与管理融合”的研究底色,开启了“以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建设”的学术传统。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信管学科的发展也随之驶入快车道。1978年恢复铁道经济系,1986年首招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1996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2004年自主设置信息管理二级学科,2007年入选学校特色专业点……每一个节点都镌刻着信管学科发展的印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刘建国、陈锡生等老一辈学者敏锐捕捉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的趋势,率先开设数据库技术、系统工程等课程,主编相关教材,构建起“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框架。老一辈学者以“铺路石”精神构建了信管学科的精神基因,为后续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储备了学术人才。
在国家交通建设的关键期,信管系教师成为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先锋力量。李学伟教授团队参与的“青藏铁路工程”项目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柯新生教授的“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技术”成果摘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为我国铁路网骨架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黄磊教授深耕铁路系统信息化,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战略研究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参与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政策的研究制定和组织试点工作,其团队成果“铁路物联网发展趋势与规划研究”获中国铁道学会奖一等奖。关忠良教授作为铁路财务信息化专家,参与铁道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主持铁路利用外资质量分析及政策研究,研究成果《铁路运输企业财税支持政策研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为铁路基础设施投资与运营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赋能数字化: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融合新生态
随着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信管系教师深度参与国家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建设,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抢占顶层设计高地。刘世峰教授作为核心专家参与国家数据局“十五五”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编制,推动数字经济学科体系与产教融合创新;同时与宫大庆、张真继和李学伟教授等服务粮食安全领域,积极支持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领域规范标准编制、行业课题研究、国家储备能力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方案编制及评审等工作。刘海鑫教授作为核心专家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和居民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工作,为国家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策略建议。2024年下半年,相关系列促消费政策累计拉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亿元。朱明皓教授加入工信部《“十四五”产业基础发展规划》编制组,聚焦高端制造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建言献策。
交通数字化领域,黄磊教授团队近年来聚焦智能高铁与港口数字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基于数据确权的智能高铁数据服务体系研究》,提出“数据空间赋能铁路运输体系”理论框架,解决数据孤岛与安全共享难题,成果纳入国铁集团信息化规划。他们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港口散杂货装卸与物流综合管理系统”在广州港全链条应用,使港口运转效率提升20%以上。张真继教授关于轨道交通安全的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批示,推动北京市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协同”的安全治理新机制,实现从技术研究到政策落地的深度转化。
引领智能化:开拓全域场景赋能的数智新境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信管系教师在全域场景智能化应用中再攀高峰。交通和与城市治理方面,李学伟教授团队在高铁安全领域再攀高峰,“基于全域联动大数据的铁路风险智能分析技术”在成都铁路局试点,为“八纵八横”高铁网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余旸教授主导成都铁路局“智能钢轨探伤系统”,将人工智能多模态技术应用于钢轨状态检测,实现伤损识别准确率提升30%,为大修换轨决策的科学决策支持;担任广东省交通强国“数字底座”工程首席数据科学家,参与《广东交通行业数字底座暂行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和《广东交通行业数字底座数据接入暂行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的制定全过程;为东莞地下管网提供智能漏损检测方案,开发电动自行车智慧治理系统,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目前正在研发全国青少年身心健康智能化系列产品,聚焦于“AI+体育教育”的科技创新。
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信管系教师以“数据+供应链”为核心构建智慧物流解决方案。2004年,关忠良教授主持863计划子课题“基于国产LINUX的数字物流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应用推广研究”。2019-2023年,张润彤教授团队“基于追溯的智慧供应链协同管控系统”等3项成果连续荣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奖一等奖,推动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供应链溯源技术落地。刘世峰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发物联网身份认证、冷链物流可视化技术,实现铁路与港口物流资源整合优化。
能源经济方面,穆文歆副教授参与多项国家电网科技项目,在智能电网优化、电网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储备项目综合计划管理等领域持续突破。团队携手国家电网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新疆电力公司等,聚焦电网智能规划与投资决策科学化,构建人机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动态场景推演,助力新能源高占比区域的项目规划,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升级。
人才培养方面,信管系教师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培育数智化动能,赋能人才培养全流程。苟娟琼教授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人与AI协同的企业管理创新虚拟仿真平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相关行业和企业输送大批数智化人才。以李静教授为代表,信管系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系,法学院共同建设国家保密学院,运用数智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全流程,提升保密管理教育水平,荣获全国高校唯一“全国保密工作先进集体”。
据统计,信管系教师累计承担科研课题470项,合同额19002.7万元。这其中既有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任务等直接服务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也有众多聚焦产业实践和社会需求的横向课题。这些研究都镌刻了时代技术发展的印记,比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安全计算技术、大模型技术等。信管系教师既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更是创新发展的“破局者”;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奋斗,诠释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使命与担当。未来,信管系教师将继续聚焦“大交通信息化”战略定位,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领域持续攻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