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logic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失败率达11%,是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这一数字分别只有2%和1%。针对中国企业的保护主义更盛,尤其是对华为、中兴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中国公司都很年轻,在海外市场面临许多挑战。很多跨国公司拥有相当长的历史,相比之下,希望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全新的市场、竞争对手、监管体系和文化,它们需要非常快速地学习。但这些挑战并不能解释中国如此之高的并购失败率。中国企业面临的并购阻力与日本企业在1970至1980年代的遭遇类似,但挑战更艰巨。日本不仅是美国经济上的竞争对手,更是美国在东亚最关键的战略盟国,而中国与美国在战略上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更重要的是中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当口闯入美国。艰难时期,保护主义情绪更加高涨。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时,两党竞选广告甚至直接拿中国大作文章。
一个月前,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表示美国对中国投资敞开大门。事实也是如此,有迹象表明美国市场的很多行业向中国企业开放,包括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领域,中国领先企业尚德在中国和美国市场都获得20%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反对声也在高涨。2005年,中海油迫于美国政治反对派的压力,放弃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此后,华为试图收购3Com和一家美国电脑公司的努力也失败了。政治上的阻力不限于针对中国企业。中海油并购案一年之后,阿联酋的迪拜港口世界、希望收购美国六大港口经营权,这笔交易也在两党议员联合阻击之下告吹,最终出售给一家美国公司。因此,很多中国公司认为,也许美国对中国投资开放,但华盛顿未必。
美国国外投资委员会(CFIUS)在大部分具有争议的并购交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机构十几个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中海油、迪拜港口世界的并购过程是在国会和公众的严密监督下,但CFIUS如何运营则鲜为人知。由于CFIUS缺乏透明度,一些议员质疑国会是否有能力对其行使监督职责;另一些人则关注国家安全和国外投资二者的联系。还有人认为,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安全和经济问题发生了改变。此外,传闻证据表明,CFIUC的一些成员表现出对中国的“系统性不信任”。总之,外国投资并购的政治干扰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中国的技术公司。
是时候去质问针对中国并购交易的反对意见是否太过于宽泛和不透明。更重要的是,中国公司该怎么办?最重要的是改善公司治理。中国企业还是相对年轻,公司治理能力的缺乏往往成为其不确定因素。此外,在美国进行游说、公关和沟通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有利的政治环境,这是过去几十年中欧洲和日本公司的成功经验。
除了在政府层面推动建立友好环境,为企业建立更广泛信任和信心也很关键。成功公司在美国被视为“良好的地方公民”,它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就像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经营蓬勃发展,在美中资企业也需要让商业活动和雇员本地化。尚德在美国被称为“尚德美国”不是没有原因的。另一方面,以上这些华为即便没有全部做到,也达到了其中绝大部分,但仍然不够,因为对中国并购交易的反对政治因素超越了经济因素。
但中国企业走出去才刚开始,未来几年中国海外投资有潜力大幅增加甚至成倍增长。短中期看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可能引发很多争论;长远看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可能化解两国目前的紧张关系。
环球企业家 2011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