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三年内中国企业120起海外并购案中,涉及总金额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全球范围来看,超过一半以上的并购最终失败,大部分失败于漫长的整合时期内。如果以此推算,中国企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要承受高达3000亿元的投资失利。这或许将是国内企业走向海外面临的一次阵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对象既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多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也有中亚、南美、非洲等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中81%的海外并购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民营企业在并购交易总量中只占12%。即使上述报道中的数字与推算并不一定精确,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近几年,从公开消息看,中国企业出海状况并不乐观。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收购中失败的例子早已比比皆是,如首钢试图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19.9%的股权,被澳当局否决;中投公司因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导致账面浮亏接近30亿美元;TCL走出海外并购吃亏不小;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比利时的富通投资发生巨大亏空;中国企业收购澳大利亚铁矿最终被“暗算”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投资的风险暴露的比较快,也比较直观,而海外并购风险的暴露,却往往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过程。因此,虽然海外并购风险巨大,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从“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以上的并购最终失败”的规律来看,作为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出海并购,风险往往会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未来或将受3000亿海外并购损失的结论仍较为保守。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如果出现损失都将造成较大影响。国企损失是国家的,最终是纳税人买单;民营企业虽然是私有的,但是并购时往往从商业银行贷巨款,一旦损失将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风险,同时,如果是上市公司,最终还将给国内投资者带来投资风险。
这几年,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在管理、监管上基本仍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基本信息往往来自于企业的陈述,企业说好就是好,监管部门、管理部门往往只能听企业一面之辞,即便隐藏有巨大风险,监管者常常也无从得知。这往往导致小问题渐渐酿成大问题。因此,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缺失,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问题和最大风险之一。在国企海外并购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多少问题,谁也说不清楚。但无论如何,这种放任自流的状况亟待改变,亟待规范。
首先必须完善海外并购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国资委以及地方政府和国家职能部门必须出台业务管理、并购评估论证、风险防范、损失追究等一整套制度办法,以约束国企海外并购行为,切实防范并购风险。
其次,要建立由行业专家、经济专家、金融专家、并购专家等组成的海外并购、收购以及投资评估论证委员会,对于国有企业海外并购项目,企业提出立项后,要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论证和实地考察,其意见作为有权部门决策的依据,克服国企并购随意性过大、遍地开花、盲目出海的现状。
再次,对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一定要给其提供足够的国际市场、行业信息,及时进行风险提示。还可以成立海外并购咨询委员会,给民营企业提供出海的参考信息和意见,防止盲目出海,酿成风险。金融部门则应该谨慎贷款融资。
总之,中国企业与老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全球化上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出海收购并购上还有待成熟和完善。因此,国内企业一定要意识到规范海外并购的重要性,国家也不能再让企业在海外并购、收购以及投资上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了,监管部门更要严格监管以保证海外并购健康开展。
北京青年报 2011年0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