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并购解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妨先“订婚”

2012年05月11日信息来源:2012年05月11日

    由南京大学与扬子晚报联办的2011年MBA新年论坛,引起了读者和众多企业界人士的热烈反响。南大商学院MBA学子也积极踊跃地从自己的视角剖析和思索“转型与创新”这一话题。
  一些MBA学生表示,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数量创下新高达到250余起,接近2005年的6倍。一些大型企业还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但是收购容易整合难,全球的并购失败率高达60%以上,在我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为什么很多并购活动特别是海外并购一波三折,要付出高额的代价?中国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金融投行模式,而金融投行就像“媒婆”一样,并购行为发生后就撤出。但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有比较成熟的管理、技术水平。美国通用收购韩国大宇后,马上从通用全球机构中抽调50人的经营团队来整体接管大宇,并配备有500人的后方支持,有效衔接了并购之后的关联整合。
  “企业并购切忌闪婚”,MBA学生认为,聘请“媒婆”只是做顾问、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并购方自己去交往、去感受。条件许可时,还可以先“订婚”,先成为小股东,参与目标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在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考察之后,再行决定是否实现控制形式的并购。如果地区差异太大,“结婚”前还要详细了解文化的差异。
  银行别只有“规模情结”
  “世界银行业2010年倒闭的银行数目突破了100大关”,一位来自银行业的MBA学生列出数字。而中国的银行业不仅站稳了自己的脚跟,抵御住了风险的冲击,而且增强了竞争力,进入了全球银行业的领先集团。就拿工商银行(601398)来说,目前是全球市值第一、利润第一、存款第一的银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几顶桂冠并不是真正由绿色的橄榄枝所编织而成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带刺的玫瑰编织的。从计划经济走来的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具有“规模情结”,“求大”、“求全”的现象比比皆是,扩张始终是主旋律,但以收益不断下降付出代价。金融危机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讨论提上日程,而贷款定价较高也使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机构的差距甚大。尚显稚嫩的中国银行(601988)业只有坚定加快转型,在变革中孕育繁荣,才能迎来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扬子晚报 2011年01月05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