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与新奥燃气联合发出的针对中国燃气的收购要约历经近一年六度延期后最终失败。10月15日三家公司均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因收购需满足的先决条件无重大进展,要约人宣布,收购要约不再继续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收购失败的同时,中石化却转与中国燃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转敌为友”将组建合资公司。
国企首次向民企发出收购提议
此次收购,是中国首个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发出的收购提议。
这一收购最早开始于2011年12月11日,拥有上游油气资源的国企巨头中石化,与在下游城市燃气领域布局颇广的民营巨头新奥站在了一起,向当时董事总经理刘明辉等已被警方调查的中燃发起收购。收购要约价3.5港元/股,总对价约167亿港元,其中,新奥将支付55%的要约总对价,中石化支付45%。
中国燃气迅速发表声明拒绝中石化和新奥能源开出的收购报价,指责收购提议带有明显的“投机色彩”并严重低估了中国燃气的真实价值。
直接的对抗还来自于中国燃气多个股东的增持以及对股价的拉升。中国燃气股价自去年12月后一路攀升,最近一交易日收于4.3港元。
此前,新奥方面曾乐观估计,收购中国燃气要约最快将在2012年年中做完交割。但由于商务部一直没有通过其交易审查,收购要约也迟迟未能发出,并连续五次延期收购。截至15日,该收购要约已经被6度延期,而该日正是最后一次延期的最终截止日期。因此三方在当天公告正式确定该收购要约终结。
收购转合作,中燃成赢家
事实上,在这历时近一年的延期中,中燃的局面已经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包括中燃股东在内不断增持公司股票、四千名员工联合抗议、北控集团插手收购、创始人刘明辉回归重掌公司等等,各方的压力使得中燃的股价在财团宣布收购后一路走高,而各界对收购早就不抱希望。德银早在8月初便发表研究报报告指出,市场对于新奥及中石化财团是否以每股3.5元提收购已不抱太高期望,因目前中燃气股价已远高于收购价,以及现时最主要股东亦不太可能出售股份,而且刘明辉亦不被起诉。
15日,中国燃气披露,中石化与其签订战略协议,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利用中国燃气原有网络销售中国石化的液化石油气,改建成品油和压缩天然气两用补充站,并共同拓展中国迅猛发展的车用及船舶加气市场。中石化将优先供应天然气给中燃,此外,中石化原则同意中燃参与中石化负责建设(或将会建设)的省际天然气管线及配套设施的投资;中石化还将中燃作为其发展中国城市燃气项目的平台及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城市燃气项目。
中石化主席傅成玉表示,目前协议仍在初步阶段,详细的合作仍有待双方作出研究。
高盛机构认为,签订框架协议是中石化取得中燃分销资产的另一方法,而中燃亦可利用中石化的天然气供应及加油站网络,推动天然气销售和推出CNG加气站,惟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则有待观察。因中燃的业务关键是要增加住宅客户的零售销售,而中石化作为LPG批发商,这方面给予中燃的帮助有限。
失意者新奥
尽管这一结果出乎业界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中石化掌握着油气的上游资源,但在下游城市燃气领域缺乏参与,而新奥与中燃同为城市燃气运营商,是竞争关系。
此次收购战中新奥损失最为惨重,不仅没有购得中燃,还损失了一大笔费用。据报道,公司首席财务官郑则锷9月曾透露,上半年为收购中燃而新增了约2000万元的行政费,另外为收购而预留的4亿美元资金,也导致额外的7600多万元利息支出。而中石化主席傅成玉在北京出席股东会时表示,集团与新奥能源终止收购中国燃气,改为与中国燃气订立战略合作协议,不会对集团盈利产生实质影响或构成任何冲击,但却有助集团进军天然气市场。对此,新奥倍感失落。
经济观察网 201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