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是企业外部成长战略中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成长最快捷的方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金融危机既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中国受危机冲击较小,更兼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活跃的资本冲动,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引发了中国企业2009年海外并购的一股热潮。全球经济逐步走出危机的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度依然不减。
海外并购:成绩不菲
德勤2010年度报告《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活动出现爆发式增长,交易总额达342亿美元,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共有143宗,平均每季度有36宗。
相比之下,2003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季度平均交易仅为16宗。这充分证明了海外并购这种交易水平已经确立其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海外收购的交易额也在上升。2010年上半年,交易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交易占全部交易的79%,这一比例在2009年为73%,在整个报告期内为74%。而2010年上半年交易额在1,5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的交易仅占全部交易的6%,2009年为8%。
中国企业投资范围亦不断扩大。过去7年半以来,80%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集中在5个国家。而仅在2010年上半年,在以上5国的并购只占75%,中国企业开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国际并购机会。
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当前海外并购成绩不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需要进口原材料并实现外汇储备多样化。中国政府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所需的原材料投入,鼓励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收购矿业公司、油气生产与勘探公司,以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风险。国有银行向这些并购公司提供支持。二、进行海外拓展的意愿。许多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目的就是要在海外形成规模经济。还有部分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为了从国内外市场差价中获取利润或者单纯避免国内激烈的竞争,正在逐渐寻求拓展海外市场。三、获取国外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动力。中国制造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海外知名品牌和获得世界级技术工艺流程来提升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这种情况当前在汽车业最为普遍。
并购重点:三大领域
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海外投资者收购的三大领域仍然是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工业与化工产业以及电信、传媒与科技产业(TMT),自2003年年初以来共完成372宗交易(占总交易的67%)。排名并列第四的消费品和金融服务各占7%,2009年金融服务业则占20%。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各产业中的海外并购交易量所占比例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领域在2010上半年的收购随着总交易增多而呈现按比例上升的趋势,达到了所有交易的40%,而在2003年至2010年上半年期间,该比例通常仅为30%。2009年,能源及资源行业方面的交易占总交易数量的32%。工业与化工产业领域内的海外并购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20%。电信、高科技和传媒产业则从2009年的11%上升到14%。
不过,从交易额看,尽管2010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领域内的海外并购交易额仍占较大份额(74%),但由于在传统的防守型行业工业与化工产业(10%)领域内的交易额的增加,在金融服务业(8%)领域内的交易额则有所减少。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中国的矿业海外并购交易近年来增长显著。2009年,中国的矿业海外并购交易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市增长,达到了近年来最高水平,共完成28宗交易,交易额达87.3 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矿业海外并购交易表明其交易范围已经变得更加广泛。本期第二大交易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以2.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非洲矿产有限公司(AML) 12.5%股权。
2010年上半年,中国油气业海外并购交易达到高峰,共完成8宗交易,公布交易总额达116亿美元。这个交易量相当于2009年全年的交易量,累计投资额也在增长,2009年中国油气业海外并购累计投资额仅为109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油气业海外并购交易平均交易额达14亿美元,接近2003年至2009年期间平均交易额(7.95亿美元)的2倍。
为什么海外并购过度集中于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能源及矿产资源已极度匮乏,中国企业到海外找油找矿已渐成热门。海外并购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并购为主,表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并购的主要目的和动机。
此外,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关雪峰指出:境外收购其实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类企业,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企业的产能主要在国内,国外的生产成本要高于国内,加之国外不少国家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限制,不少中国需要的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属于国外严禁出售的范围;而服务类的企业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品牌运作的能力,使得中国企业很难成为国外品牌服务企业的战略伙伴的人选。
北大纵横 201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