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企业并购评论】“三张牌”打出海外资源并购范例
2012年03月22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22日
深圳—珀斯—布罗肯希尔,远隔千山万水的三地,因一家深圳企业而连在一起——2009年2月,深圳中金岭南公司并购澳大利亚佩利亚矿业公司,成为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矿业资源的中国有色金属企业。
无论是在佩利亚总部珀斯,还是在矿区布罗肯希尔,若不是实地采访,记者很难想象,这家当初因金融危机差点破产关门的企业,因中金岭南的入主而起死回生并实现双赢:佩利亚当年扭亏,实现净利润3108万澳元;中金岭南获得佩利亚320万吨的铅锌矿资源和其他探矿权,并以此为平台展开新一轮海外并购。
近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矿业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但中国企业在海外矿业资源争夺战中进展并不理想。中金岭南并购佩利亚为什么能够成功?关键是其打出了“三张牌”:时机牌、文化牌、平台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借鉴。
时机牌:危中寻机
当初,中金岭南以2亿人民币现金收购了佩利亚50.1%的股份,配股后增加到52%,年精矿产能最高可达30万吨金属量,等于再造了一个中金岭南。
“如此低的并购成本,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中金岭南总裁张水鉴坦言,要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绝对拣不到这样的好果子,“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危’中有‘机’。”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急剧变化,相当多矿业企业亏损。银行收紧银根,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公司就面临现金流断流的风险,不得不裁员一半至400人左右。”佩利亚总经理保罗•昂特说。
此时的中金岭南,国际化意愿很强,曾出资20亿准备收购澳大利亚另一矿业公司未果,却让他们因祸得福,节省了资金。“3年前,我们就提出做‘中国有色中坚、世界铅锌巨子’。而国内已很难找到储量大、品位高的铅锌资源,不走出去,企业永远做不大。”张水鉴说,“金融危机意味着行业版图的大调整,是低成本扩张千载难逢的机会。”
经过调查接触,双方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并购,中金岭南打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中金岭南经营班子早在三年前,就敏锐判断了市场大势,提早布局,减少库存,套期保值,保存了实力。
在张水鉴看来,中国资源型企业想要走出去,完全控股是必需的。“长期的经验表明,仅仅是参股,外资公司很大程度上不会采纳中方股东的意见,这将给后面的一系列整合设置障碍,不利于产生协同效应。”
文化牌:双向输出
与国内企业的豪华办公室相比,位于珀斯的佩利亚总部,看上去有些“简陋”,二层小洋楼里,员工仅10多人。而在布罗肯希尔庞大而繁忙的采矿作业面,也几乎看不到矿工,全是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上述画面的背后,是中金岭南一系列“造血”措施令佩利亚起死回生:以“内保外贷”方式,担保其融资5000万美元回购白银资源;支持其配股筹资5520万澳元,加大内部资源开发;给予更灵活的套期保值支持。
“并购后,管理文化整合是个难点,也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中金岭南董事、常务副总裁董保玉告诉记者,双向输出是他们文化整合的特点:佩利亚派部门高管及优秀员工到深圳培训交流,中金岭南也派人驻点佩利亚参与经营管理,了解澳洲矿业流程、开采技术等。
韩敏智,佩利亚公司董事,被中金岭南派来负责协助市场销售。几个月下来,他就与公司上上下下打成一片。“在韩先生协助下,公司业绩有了315%的提高。”保罗•昂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赞赏说。
还有个例子,让董保玉记忆犹新:以前开会,部门汇报都是一叠书面材料,空话、废话多。而佩利亚的汇报采用PDP,四五分钟而已,经营数据、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一目了然。
平台牌:借船出海
像中金岭南这样的资源型上市公司,其生命线就在于掌控矿产,走出去也符合国家战略,特别是金融危机提供了绝佳机会。但问题是,如何绕开国外在市场、就业、法律等等方面的保护壁垒?
借船出海!中金岭南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当初收购佩利亚股权时,就专门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以其名义参与。而在中金岭南股东中,国资背景的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公司也仅占股31.73%。
“在澳大利亚政府和监管部门看来,中金岭南收购佩利亚纯属正常的商业范畴,而且完全是救当地企业维持就业率。”董保玉说,外国对中国国有资源型企业的并购,常常戴“有色眼镜”,项目获批很难。
正是佩利亚地处澳洲的区域优势和身份优势,中金岭南将其作为了海外扩张的平台和跳板。先是2009年底,与加拿大泰克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合作勘探爱尔兰波利纳拉克项目。今年10月,又通过佩利亚以现金方式全面要约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全球星矿业公司,涉及金额约12亿元。
深圳新闻网 2010年11月22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