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企业并购评论】新浪微博应该并购MSN中国?

2012年03月22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22日
11月3日晚上起,腾讯宣布不兼容360,这种逼用户站队行为,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得这场网络战争急剧升温,成为这两天互联网的热门话题。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本来IM市场的格局基本尘埃落定,这下又热闹起来,新浪、网易纷纷打出推广IM的广告,新浪在其首页上打出了UC的广告,宣称“新浪UC MSN通力合作,为你打造安全快捷的聊天软件”。
下载了新浪UC,安装后才发现没有办法使用,不得已再次卸载——正如KESO评价QQ不兼容360是一种竞争策略:“用户可以不喜欢QQ,但是不能不喜欢QQ上面的好友,好友之间的关系不可替代”——我一切的社会关系没在UC上,我一个人使用UC毫无意义,尽管UC提供了MSN帐号绑定功能,但只有我绑定,我的MSN好友都不绑定,又能有什么办法呢?遂被迫放弃。
显然沿用以前的路数推IM,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新浪是否应该推IM?应该怎么推呢?
1、为什么微博平台应该提供IM功能?
(1)提升交友互动的用户体验
微博是个媒体特征较强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个适用于陌生人的交友平台(这是围脖与SNS、IM的最关键区别,另行文阐述)。大部分用户使用微博,都是从关注人、关注话题开始的,但随着使用的深入,微博的交友功能日益浮现——有共同话题的陌生人会“互粉”,而“互粉”人之间有私密交流的需求,目前用户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跳转界面,通过MSN、QQ等IM工具实现;要么通过微博的私信方式实现;但是这两种方式的用户体验都不好,大部分陌生人本来不是IM好友,需要重新跳转到MSN上加为好友,非常不方便,且让用户离开,对新浪微博不利;如果用微博的私信,则实时性、用户界面与IM相去甚远。
因此将私信功能向互动性更强的IM工具延伸,将成为有效提升微博的用户体验的关键——在同样一个界面上,用户参与共同性话题的讨论,再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友后,又可以在方便的进行私聊,完全在一个界面完成,用户体验会大大提高。
(2)实现“全息的沟通方式”
在新浪的总体战略架构中,微博显然不是用来赚小钱的,而是希望借此机会,一举成为第四家(继腾讯、百度、阿里之后)平台性公司,实现向市值百亿美金的规模跨越。新浪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斌曾向媒体透露,新浪内部已将微博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媒体、社区和开放平台,而实际上三步走的战略中,最关键的一步恐怕是实现从媒体向社区的跨越,因为只有做好社区,把用户牢牢粘在微博平台上,开放平台的战略才有机会实现。
目前新浪微博的媒体价值已实现,接下来重点应该是社区,而社区的核心在于沟通,微博虽然有私信功能,总体上沟通仍是非实时性,会让用户经常离开微博界面,一定会对微博平台未来的商业价值形成影响。此外目前微博的沟通方式是“演讲式”的(注意不是广播式,因为有互动),因此目前微博上的活跃人群,有鲜明的特征——信息饥渴或者社交饥渴;这使得微博有一堵虚拟的“墙”,墙内是信息饥渴症或者社交饥渴症患者,而墙外的人找不到加入的理由,因此若要微博走向社区化,必须整合更基础的沟通方式,作为一种日常交流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对外演讲。
因此整合IM功能,对于微博来说,就不仅仅是提升用户体验这么简单,其更重要的战略价值在于,整合基础沟通功能,让用户实时挂在微博上,利用一个微博平台实现公共性讨论、私密性好友沟通两个层面的全息交流,牢牢粘住用户,进而推进社区化、平台化的更大战略目标。
(3)让用户实时在线,平台化战略才更有可能成功
IM的用户实时在线的,而目前微薄不是。个人认为用户实时在线的特征,对IM的商业价值影响巨大,正因为用户实时在线,使得腾讯有足够时间和角度,想尽办法开发各种互联网增值应用,让海量用户付费,成就今天腾讯的地位。这一点上,对新浪同样适用,只有让用户实时在线,新浪的第三步战略——开放式平台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纵深,可供延展。
总结起来就是:社区化是平台战略的关键,沟通是社区的核心功能,实时在线的沟通方式才会为未来的开放式平台战略缔造更大想象空间。
讨论清楚了IM对新浪微博的战略性意义,接下来的问题是该怎么发力?自己做,还是并购?个人认为并购MSN,将是新浪微博快速崛起的捷径。
2、为什么应该并购MSN?
(1)微博市场,新浪具备先发优势
毋庸置疑,通过名人战略,在诸多门户微博中,新浪微博已经的领先的位置,而且领先优势有扩大的趋势,因为与IM类似,微博也是一个网络效应极为明显的产品——我关注的人和我的粉丝都在新浪微博,我没办单独离开,除此之外,微博里甚至一个虚拟的“话题网”,话题网的特点是“动态组网”(另行文赘述),每一个话题都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人参与转发和评论,这使得微博上的话题内容变得非常有价值,网络效应更加明显,使已加入的用户难以离开。这一切,看起来都使得新浪微博有一骑绝尘之势。
(2)格局未定,腾讯可能会定义出一个娱乐化的微博
但是实际上,在微博市场,腾讯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对手,而其可能的机会,就在于定义一个娱乐化的围脖,正如当年MSN定义了白领的IM,从而在QQ的夹缝下生存下来的道理一样。腾讯定义娱乐化的微博其实比较容易,照搬新浪的明星模式即可,对于娱乐明星来说,显然腾讯的用户特征、用户规模比新浪更有价值,因此娱乐明星会更倾向于在腾讯微博上发言,如果明星都在腾讯微博上,他们的粉丝一定会跟着到腾讯微博平台上,这就有可能定义出一个娱乐化的微博。
(3)并购MSN,利用“熟人网络”,可迅速夯实白领市场,奠定向低端用户扩张资本
面对腾讯潜在威胁,对于新浪微博来说,最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在在白领市场的覆盖,稳住中高端市场,再逐渐向低端市场辐射。
绝大多数“关系”类产品,在其推广的时候,都能借助到用户“熟人网络”的关系,让用户自己发展用户,平台得以快速发展,例如用户上了QQ,就会邀请他的朋友也上QQ;用户上了开心网、校内网,就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同学上这类SNS网站;用户上了同学录,就会邀请他的同学也一样去注册;用户在淘宝上开了店,就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光顾;这类产品推广的过程中,因为借助了用户线下的熟人关系网络,得以快速发展。
有人说微博也是SNS,这话也没错,但是微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你关注的很多人都不认识你,同样你的粉丝你也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微博一开始还是一个生人网络,大家有了共同话题,可以交为朋友,交友机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微博是江湖,你可以独自仗剑行天涯。这是微博的魅力所在,但同时也意味着,微博比较难以借助实际的“熟人网络”推广,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各大门户需要不停的策划话题,新浪甚至在各区域推广。
因此通过并购MSN,则有可能借助MSN的白领用户,迅速实现熟人之间的关系,快速推广,从而迅速覆盖白领用户。
(4)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并非幻想
种种迹象表明新浪微博并购MSN,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一定基础:
1)貌似MSN中国的50%股权,一直在寻找买家
2005年,当时微软(MSFT,26.68,-0.97%)为了布局中国区业务,与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各占一半股权。据业内人士透露,中方合作伙伴早有退出之意,而微软也希望寻觅更强大的合作伙伴,今年5月份,曾传出MSN与网易合资的消息。这表明MSN在寻找合适的买家。
2)今年9月份,有消息称,Live Spaces博客服务关闭后将与新浪展开合作
9月28日,微软公司宣布明年3月将正式关闭自己的Live Spaces博客服务,消息称微软MSN中国已敲定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在Live Spaces博客服务关闭后将与新浪展开合作,未来将用户平滑迁到新浪博客平台。这说明新浪与MSN有相当的合作基础,也为新浪微博与MSN合作增加一点想象空间。
当然,新浪微博并购MSN纯属想象,更大的可能是新浪自己发力推IM,无论怎样,在沟通和社交平台上,微博与IM竞争大幕已经拉开。新浪微博平台化的征程中,必然要与腾讯展开激烈竞争,未来的战争会比今天看到的QQ与360的战争激烈的多,但这也是新浪迈向平台化战略的必经之路。
新浪 2010年11月09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