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产业整合评论】并购市场将是未来PE“主战场”
2012年03月22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22日
在这场“全民PE”热潮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PE基金。PE基金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差距在哪里?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合伙人甘剑平颇有几分调侃地说:“由于缺乏收购杠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中国大部分PE,都只能看作是一个个‘大VC’。”
据甘剑平介绍,美国的PE机构,可分为风险投资基金(VC)、成长性基金、并购基金等许多种,在美国PE基金通过LBO(杠杆收购)做兼并收购是要求控股的,而目前中国恰恰缺少这些收购杠杆,国内的PE普遍更希望去投Pre-IPO项目,实现短期获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现在没有真正的‘PE’,大家都在做VC的业务——投入帮助企业扩大发展的资金后就在一旁充当了一个‘小股东’的角色,区别只是投资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
美国有一个PE操作杠杆收购的经典案例——1988年著名的PE机构KKR收购雷诺纳贝斯克公司(RJR Nabisco),雷诺纳贝斯克公司本来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因为经营不善,股价严重下滑,KKR就是通过LBO的形式,把这家公司收购了以后,使之变成了一家非上市公司,并通过削减成本,将其非主营剥离和重组,使企业重获新生,重返资本市场。
甘剑平说,美国的收购杠杆主要有贷款、债券等,但目前我国的PE行业内几乎还没有此类成功杠杆收购的案例。包括KKR在内的外资PE,到了中国也不得不扮演“小股东”的身份——把自有资金投给一家企业,没有任何杠杆形式,只是希望能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直至退出。在我看来,这也只是一种“大VC”。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缺乏相应的杠杆以及市场化环境的问题,一些在国外市场做控股权收购的外资PE进入中国以后,也改变了其投资策略,成为了参股类型的PE。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IPO只是PE退出的一个主要渠道,随着国内“PE大战”愈演愈烈,Pre-IPO项目的投资机会也会逐渐减少,并购市场将是未来PE的另一个“主战场”。在他看来,目前国内PE参与并购市场、向并购基金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在国外成熟市场上,投资银行等机构能为并购基金提供的与LBO有关产品和服务非常成熟。虽然国内也曾有过相关尝试,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发展,PE在国内很难通过金融杠杆来实现对企业的并购,国内的市场环境仍有待提高,应该让更多的PE参与到国企改制重组、海外并购市场中来。
另一方面,PE行业和中国的其他金融服务业一样,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紧缺问题,不止是投资、融资人才,还有职业经理人和运营人才。从国外的经验看,并购基金在获得企业的控制权之后,会派出专业的经理人队伍来帮助企业发展,但中国市场本身就缺乏职业经理人,快速发展的PE行业这个矛盾就更突出。因此,中国PE行业的发展也依赖于运营人才和职业经理人的积累。
甘剑平也表示,整个PE行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美国开始高速发展,这种产业模式发展到现在经过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PE业态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具有一些中国的特点,但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化的环境中,其总体的发展道路是不会改变的。”
中国证券报 2010年08月29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