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企业并购评论】剖析惠普戴尔争抢3Par背后原因

2012年03月22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22日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惠普与戴尔争抢3Par的新闻已经登上了雅虎首页。这让我感觉好笑,因为这凸显出该并购事件的疯狂程度——除了并购大战以外,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一起存储领域的并购交易吸引主流媒体的关注。
惠普目前已经出价6次,最新的报价达到每股30美元,较3Par此前每股10美元的股价溢价200%。这不仅非常荒谬,在整个并购行业历史上也几乎绝无仅有。而由于3Par目前的股价已经突破32美元,市场认为戴尔还会继续提高报价。
首先,3Par真的那么独特吗?
既是又不是。
3Par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存在很多被浪费的存储空间——这通常占到实际使用的硬盘空间的10%至25%。
借助3Par的自动精简配置(Thin provisioning)技术,只有当应用有需要时,才会为其分配相应的硬盘容量,从而大幅降低IT管理成本。这就好比为系统提供了及时、足量的存储空间。
在云计算时代,提前分配存储空间尤其浪费,因为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按需存储和按需计算服务会存在非常大的变动,很难掌握使用规律。这就使得3Par非常适合数据中心,这也是这一技术为何突然被人看好的部分原因。
大型存储厂商之所以迟迟没有采用3Par的技术,原因很简单:提升存储空间的利用效率意味着他们的设备销量将有所降低,这无异于自毁业务。
EMC CEO乔•图奇(Joe Tucci)曾经直言不讳地说道:“如果我只是拥有硬件,而且不断帮助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最终就会碰壁,而且会越来越难赚到钱。”
惠普的研发预算降低以及马克•赫德效应
经典的“创新者困境”(Innovator’s dilemma)绝对适用于惠普。虽然惠普在高端存储市场常年占据领导地位,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它在这一市场的创新。
这与该公司前CEO马克•赫德(Mark Hurd)最近的离职有一定的关系。有传言称,赫德之所以离职,并非因为他与女承包商的暧昧关系以及对开支报告那点微不足道的篡改,而是因为员工支持率过低。
而员工之所以对赫德不满,是因为他以放弃长期创新为代价来追求短期利润,不仅取消了整个设计团队,还削减了惠普的研发预算。与同为存储行业领导厂商的思科(50亿美元)和IBM(58亿美元)相比,惠普2009年的研发开支(27.7亿美元)的确很少。
从这一点来看,我相信收购3Par只是一个开始,惠普将长期借助并购来弥补内部创新不足。
没错,无论你相信与否,惠普董事会死咬3Par不放的原因与赫德的离职有关。这是因为赫德的战略导致惠普存储业务等部门无法追上竞争对手的步伐。我曾经与惠普、戴尔和3Par的存储部门都有过业务往来,有很多朋友告诉我,惠普取消了很多项目,创新也已经停滞。
戴尔也出于类似的原因
戴尔内部的创新状况更为糟糕。惠普2009年的研发开支为27.7亿美元,而戴尔只有可怜的6200万美元。戴尔并不是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他们是一家急切地希望在PC市场以外获得增长的系统集成商。
而存储行业的整合之所以对戴尔产生威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存储器以往都是采用了交叉销售模式,大型厂商通常都会借助OEM厂商的设备来充实自己的产品组合,例如戴尔目前就在出售EMC的高端存储设备。但是随着大型厂商开发的产品门类越来越全,这种交叉销售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
这是因为云计算需要复杂的虚拟化资源配置、管理和供应。由于硬件逐渐成为一种常见商品,因此大型厂商逐渐开始突破硬件的范畴,将更多注意力放到服务上。
收购3Par可以为戴尔提供一个竞争机会,并对该公司2007年收购EqualLogic时获得的低端存储解决方案提供补充。由于优秀的高端存储虚拟化厂商已经凤毛麟角,因此戴尔董事会已经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
为何惠普最终可能获胜
现在情况已经很明确了。由于戴尔与生俱来就是一家系统集成商,因此该公司根本没有希望自主开发复杂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以及3Par那样的软件,但却仍然急切地希望爬到食物链的顶端,而不必再继续销售EMC的产品。惠普董事会则默认了赫德扼杀“惠普创造”的事实,并希望改善这一现状。3Par将为惠普提供数百名研发工程师,以及一支颇具才华的ASIC团队。
这场争夺战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帮助我们了解并购为何通常会失败。
听取投行建议并加大并购筹码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要真正掌控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却要困难得多。戴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从未运营过ASIC团队,如果收购3Par这样一家每年将25%的收入用于研发的企业,戴尔最终恐怕会被“活活饿死”。
3Par更加适合惠普,而且惠普最终也的确有可能胜出。无论如何,事情似乎都会向这个方向发展。惠普董事会已经开始弥补以往的过失,并且开始不计股东成本地纠正创新方向。但是3Par的协同溢价(synergy premium)将会非常巨大,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此大规模的并购交易通常都难以物有所值。
新浪科技 2010年08月30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