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为99 宗,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52%,延续了 2008 年一季度以来的增长趋势。在2010 年上半年,有7 宗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 亿美元,而在2009 年上半年,这样的交易只有3 宗。今年上半年231 亿美元的总体交易金额已经占到中国并购交易总金额的近1/4。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企业是否具备收购所需的资金实力、管理实力、整合实力等一直遭到市场普遍质疑。笔者以为,海外并购的本质是一个整合对企业自身有价值的资源的过程,中国企业应充分重视自身的"马铃薯效应"优势,再寻找到最佳的海外"牛肉" 搭配,才是炖出"土豆烧牛肉"这样高成功率家常菜的关键。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下, "马铃薯效应"成为一些中国企业具有"反季节"抵抗力的唯一解释。所谓"马铃薯效应" 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经济萧条时期,因为收入的减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忧虑增加,人们往往会一改经济繁荣时期偏好奢侈品来撑场面的习惯,更加偏向于对中低端产品的偏好,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呈现出上升状态。马铃薯在这里是中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而"马铃薯效应"不仅在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急中频频"显灵",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也展示了其惊人的适用性。
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就是性价比高,即具有价廉物美的"马铃薯魔力",是中国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最独特优势。中国企业能否将这种优势与被收购企业完美融合,并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往往是判断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性研判指标。多年以来,国内外的管理咨询机构偏好于给中国企业过度灌输"品牌"才是突破"廉价苦力" 状态的"解药"理念。实际上,这是一剂简陋而致命的 "毒药"。看看那么多在"造牌" 运动中耗费了巨额广告费却只落得昙花一现的诸多企业就可见一斑了。
无论是海外并购中收购企业和标的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产品与品牌的衔接之间,只有"合脚与否"的概念而没有 "好坏与否"的概念,穿了不合脚的鞋子最后必然栽倒是一种常识。虽然一些中国企业雄心勃勃地对收购和嫁接国际奢侈品品牌一直以来怀有梦想,但是从一些顶级欧洲皮具品牌也曾经在中国设立加工厂或寻找代工企业来降低成本,不过最终都撤出中国的现实中可以明显的知道这样一个现实:虽然中国是目前国际服装、皮具生产上的"老大",但是目前的"大众"产地形象与奢侈品品牌的"小众"特征存在一定的"不合脚"性。毕竟奢侈品卖的其实已不是产品本身。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2010年08月23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