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并购解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空间巨大 访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彭菲力

2012年03月21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21日

    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副总监彭菲力表示,现阶段仅仅是中国走出去的初级阶段,未来空间巨大,"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并购都需要更多换位思考。" 随着经济复苏,中国并购市场亦开始回升。 根据瑞银证券数据,截至7月初,2010年中国并购交易总金额已达到836.25亿美元。按照此增速,2010年并购交易额将会大大超过2009年,达到全球总量的8.1%。2009年中国并购交易总量为1371.75亿美元,仅占全球总量的6.9%。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副总监彭菲力表示,现阶段仅仅是中国走出去的初级阶段,未来空间巨大,"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并购都需要更多换位思考。"他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强调。 中国海外并购份额只占全球4% 《中国经营报》: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作并不小,从云南腾中到中铝乃至吉利都吸引公众不少关注。而根据路透的调查,近期亚太市场(不包括日本在内)的并购活动第二季增加78%,新兴市场并购目前占总交易量的1/3,能谈谈中国并购市场这几年的变化趋势吗?
    彭菲力:对亚太市场的并购交易额即2005年的528.53亿美元、2006年的624.44亿美元到今年上半年的836.25亿美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个市场扩张非常迅速,而此前的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几乎没有交易量。即使在2006年,最大的交易部分则来自外资对中国的投资,当时有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规模比较大的银行做大家所说的"战略投资",但基本上所涉及的只有1%、2%到10%的比例,并没有构成控制权的转移,所以严格来看并没有构成真正的收购。 但现在中国的并购市场在全球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1.9%已经上升到7%-8%,增长看起来很快。不过结合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我觉得中国的并购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小,走出去的量大概只占全球并购量的4%左右。所以,我认为现阶段应该是中国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将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经营报》:虽然经历金融危机,但我们注意到2008年可谓中国并购的井喷之年,绝对数量和增长率都很突出,在全球交易占比也从2007年的2.6%一跃而到6.9%,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彭菲力:并购也有周期,并购市场最高的时候一般就是在所谓的牛市,所以2008年就是这样的情况。并购时最大的考验就是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公司股东的自信,所以,一般来讲,市场最好的时候也是大家的自信心最高的时候,很多大项目就会应运而生。 《中国经营报》:那么下半年的并购市场会面临什么机遇与挑战,你认为交易额的增速比起上半年如何? 彭菲力:首先从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将会面临如下机遇:将会有更多、更大规模的交易发生;收购资源类型也会不断扩大,比如会增加农业类大宗商品方面的并购交易;工业和其他行业的交易会增加;交易结构也趋于多元化,更多国家和地区会接纳来自中国的资本;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参与到并购交易中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外并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世界各国对资产的竞争不断加剧、如何使得中国监管审批程序与交易的实际要求匹配、当前长期的大宗商品价格增长态势以及可能会遭到来自目标国的反对声音等等。 但从投行的业务角度来说,今年我听到的类似"出售一个子公司会不会有公司感兴趣"、 "我们需要收购这样的公司"等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随着中国并购市场交易额提升,在全球决策人的脑子里开始觉得"中国市场很重要",中国企业愿意参与的交易无论是行业、交易的类型、目标等等越来越多元化,所以2006年、2007年的中国并购市场并不完整,往往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才有一个项目出来,但现在中国的并购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市场,同时也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 首先考虑经济上的逻辑 《中国经营报》:你之前谈到在2010年中国的企业如果进行海外并购,面临的竞争对手会更多,难度变大了。过去走出去的企业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是今年从腾中到吉利,再到阿里巴巴的一些收购举措,民企出海也成为引入瞩目的趋势。结合这些案例,你觉得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困难、优势与国企有什么异同?
    彭菲力:目前从交易金额来说,国有企业仍旧占据交易主要份额,大概在80%,但是我觉得民营企业在国内并购方面会发挥更大优势,而往往并购后就能够发挥更大协同效应。当然,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民营企业可能使得目标国政府的顾虑少一些,使得并购敏感性降低,比如澳大利亚政府曾以涉及军事设施为由拒绝中国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北OZ矿业公司,但与此同时,在澳大利亚有很多日本企业拥有澳大利亚的矿产,日本和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很类似,可能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企业往往是私营企业;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支持的海外交易往往与国家战略有关,这类项目容易获得优惠性支持,民营企业不一定会获得同样的支持;此外,中国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往往比较简单,要么是几个创业的合伙人,要么是家族企业,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对并购不利的因素。 此前,我刚听到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消息时很惊奇,因为这首先是一家中国公司收购海外公司,而被收购方的业务基本是在海外;另一方面,收购方的主营业务并不是汽车。在一个跨境收购案例中,往往存在管理层股东、监管之类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但是无论如何,首先考虑的一般是经济上的逻辑性,只有经济上存在比较大的利益,交易才会成功。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则并不像收购油田矿产那样简单,需要涉及管理、处理工会和管理层的关系、满足海外客户利益、研发等等一系列问题,难度比收购资源大,也正是吉利有这样的勇气去做,我们才会发现其他的一些工业企业也有同样的需求。中国的工业市场非常大,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的工业需求也非常大,大的工业地区之间跨境并购的行为越来越多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企业进入这样的市场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经营报》:从瑞银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入境并购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不少外资巨头认为近年中国的并购环境比起几年前有所变化,甚至有观点认为在中国遭遇保护主义的抬头,结合新的趋势,你的看法是?
    彭菲力:从外资进入中国并购而言,他们往往会遭遇几个难点:首先中国审批制度非常复杂,透明度很低。如果一个美国人在欧洲并购,往往先找一个律师,就会知道比较确定性的先后程序,但是在中国很难这样,每个部门往往都宣称自己是最后一个批准的部门。其实外国人无须对此过于担心,因为中国政府对于中国企业也是这样,不过中国企业已经比较熟悉这套规则,知道如何与政府沟通;其次,则是关于反垄断的界定模糊,比如什么样的市场份额超过多少算是垄断。以汇源和可口可乐的例子而言,如果是指国产饮料,汇源的占有率当然不会很大,如果是以新鲜的、纸盒包装的、超市售卖的等等限定的果汁市场而言,那么汇源的占有率就另当别论了;最后,则是爱国主义因素的存在,如果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那么政府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在这一点上中国比较类似法国,而不像英美那样。在美国,最大的啤酒品牌是百威,然而百威被并购并没有引来太多抗议。 以上的因素,我觉得准备在中国进行并购的外资应该理解,就像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遇到的问题一样,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并购都需要更多换位思考。

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2010年08月06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