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连传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中石油据传正在为并购英国BP部分资产而努力; 一家上海民营企业正尝试收购意大利时尚品牌普拉达; 四家中资财团正在接洽收购美国友邦保险公司„„ 忆往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受挫并不是新鲜事了,令国人对目前这些并购仍捏了一把汗。7月17日,中国对外能源及矿业并购风险控制的法律对策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纷纷献计献策。 "中国购买"走到台前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掀起了海外并购高潮,其中能源和矿产领域的海外并购更是引发关注,甚至被称为"中国购买"。 国务院国资委调研员吴文龙介绍,据统计,2009年以来,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购买,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吴文龙表示,目前,我国进入重工业化阶段,特点是重工业比重显著上升,国际经验表明,重工业化阶段显著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消耗量大增。 可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储备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目前已经达到了51.3%,首次超过舆论认为的50%心理防线。今年前4月,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51.4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从7.7%上至12.8%。而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 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企业积极寻找投资海外能源、矿业的机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在能源、矿业产业链上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等环节,尝试利用海外的能源、矿业资源。
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造成众多欧美企业市值萎缩、流动性困难,一些知名大公司的资产持续缩水。 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有些内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仍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走出去"的意愿趋强。 中国人大法学院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史际春教授表示,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尤其是能源矿业领域并购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低廉的原材料和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在获得资源同时还可获得高新技术和管理经营经验,特别是环保技术和人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前进不轻松,路有绊脚石 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势正在逐步上升,但是并购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微妙的政治因素、隐性的技术陷阱、尚未熟悉的法律规则、强势的工会、经常发生的劳资纠纷,乃至垃圾资产、文化冲突等等,都是并购之路上"绊脚石"。 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并不缺乏并购资金,而是缺乏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例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北汽先后向克莱斯勒、欧宝、萨博以及沃尔沃汽车表达了求购意向,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北汽没有采用像上汽、南汽等聘请中间机构(财务或法律公司)的做法,而是依靠自有团队,直接与国外公司接触。 专家指出,由于海外收购涉及很多当地的法律和财务问题,如果没有中介公司的帮助,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获得成功。 美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尹小微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经常面临三个"疏忽":首先是不熟悉游戏规则,习惯于按中国情况做出判断;其次是缺乏有效沟通,缺少境外管理经验和技巧;第三是对内部资源利用不充分,比如国资委、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的支持,现有资源及外部专业机构等。 吴文龙说,回顾日本在20年前做的兼并,80%—90%都是失败的,所以说机遇和风险并存。今天中国企业如何在拥有如此多机遇的前提下,保持冷静的头脑,通过系统的分析过程,来规避风险,可能是中国企业今天要思考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强调,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正面临巨大机遇,但是前路障碍不少,只有认真研究相关问题、找出对策,才能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铺就坦途。 海外并购,如何铺就坦途 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防范海外并购风险,剔除绊脚石呢?
吴文龙建议,第一,海外收购需要做足尽职调查。包括针对目标公司的财务表现、会计系统、养老计划、税收制度、法律监管进行调查。除了这些之外,也需要对目标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以充分了解其经营的风险。 第二,谨慎投资,规模适度。如果企业的相对投资规模过大,很可能会在整合阶段陷于财务危机,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第三,理性选择,优势互补。低价诱惑往往引发企业的并购冲动,但并购不能仅着眼于短期效益,而要看是否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应抓住这次全球产业调整的机会,发挥好产业资本的杠杆作用。 第四,全面考察,控制风险。企业海外并购面临诸多的环境风险和整合风险。在并购准备、实施以及整合的不同阶段,企业应分别关注不同方面的风险。 尹小微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要素包括速度、人、客观性、创造性解决问题、整合等。 她指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速度就是竞争优势,但是并购前要为速度做准备,不必过于匆忙,筹划以及做好迅速配置强大资源的准备。而人是并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人影响着并购进程,此外,律师要用在刀刃上。并购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预见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时经验很重要;但创造性解决问题不是万能的,因此要避免盲目。即使中国企业在完成尽职调查后放弃许多项目,虽是并购失败,却是并购流程的成功。这时,中国企业应保持客观,继续发现下一个并购目标。
2010年07月17日 人民网(北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