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并购解析】创新并购

2012年03月20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20日

    "仅仅十分之三的大规模企 业并购真正创造了价值,依照不同的成功并购标准,企业并购的失败率在50%到70%之间。" 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变革,深刻影响着全球 FDI(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也改变着FDI的格局。无论是海外并购,还是外资并购,我国目前都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挑战。
    产业安全的担忧
    自20世纪90年代始,第五次并购浪潮席卷全球,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 对跨国并购最大的担忧在于跨国并购中的产业安全问题,这种担忧不仅涉及战略性行业,也涉及竞争性产业,如工程机械行业。虽然许多经济界人士和政府相关部门呼吁关注跨国并购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但对"产业安全"的理解存在着大量的误区。 在很多人看来,"产业安全"就是要保证既有的 任何产业不受到任何冲击和利益的损害。因此,很多企 业和地方政府在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后,就以"产业安全"为由,要求进行产业保护,甚至要求国家放弃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产业的控制力和发展力。所以就像个别企业的不安全通常不会影响一个产业的整 体安全一样,个别产业的不安全通常也不会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安全。 另外,对产业安全问题的过度渲染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部分媒体和企业对跨国并购中产业安全问题的过度渲染不仅在全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而且已经影响了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的审批进程,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在快鱼吃慢鱼的全球化不断升级时代,商机稍纵即逝,自绝于全球配备资源就等于经济自杀,长此以往,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抢占战略制高点 一个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潮流正在世界涌动。 国际比较研究显示,相关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对策及经济转型升级的规律之一是:通过促进并购进行产业组织和地区提高产业竞争力。一些股份制大企业通过并购和转股,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竞争力也进一步提高。在对跨国并购存在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的情况下,推动跨国并购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跨国并购。事实上,由于与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利益越来越重要,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越来越关注和维护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和平稳定的关系。近30年的经验也表明,与跨国公司建立关联,造成中国企业与这些企业相互依存,反而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定。正是由于对外开放,中国经济深深融入全球,中国经济安全度大大提高了。 解决跨国并购中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一个行业的发展、一种市场行为的监管跟上了,所有的关联方都会从中受益,强化并购监管,正是监管、兼顾各方利益,最终实现共赢。 助推中资海外并购
外资并购将成为中国未来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外资并购仅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阶段,事实上,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投资。中国企业逐步从过去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受制者,尝试转变到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根据美国的一份统计,中国的全部外债与GDP之比为5.11%,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这个比率都比中国高,美国为95%、英国为365%、德国为159.9%、日本34.9%、冰岛为998.64%。2007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只有70美元, 而德国人均海外投资达15000美元。所以中国海外投资具有很大潜力。 国外研究机构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仅仅十分之三的大规模企业并购真正创造了价值,依照不同的成功并购标准,企业并购的失败率在50%到70%之间。这就是说,并购既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必须采取的方式,又是复杂程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并购。而非西方语言文化国家的企业并购西方企业时,遇到的障碍,难度更大,也就是要比60%的失败率还要高,日韩 企业成功并购大中型西方企业的案例就不多见。 创新战略 目前中国企业对跨国并购的理解、参与程度还远远 不够,企业对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也缺乏充分的准备。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国家对外汇的管制制度、企业并购相关法律制度不甚完备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等等宏、微观因素都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加速发展。除此以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公布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未来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导致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出现变化。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助长所谓灵巧 的保护主义。尤其是在危机过后,政府撤出用于拯救领军产业的公共投资时,使新一波的经济民族主义抬头,导致政府出面保护国家的龙头企业,防止它们被外国公司收购。国外调查报告认为,农业与服务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前景继续光明,但制造业的海外投资前景就不太乐观。 这种投资保护主义形势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将尤其大。由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国情的独特性,以及走出去队伍中国有企业比重较高,能源资源领域投资比重较高,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阻力,主要不是来自于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而更多来自政治和文化层面。全球经济规则相对而言是基本透明简单的,而全球政治和文化规则却是隐形而复杂的。
    2009年中铝投资力拓失败就典型反映了这个问题。西方较多媒体分析认为政治因素是中铝失败的重要因素。西方媒体普遍评价,假定中铝是一家私营公司,没有一家西方银行会愿意向其贷款。因为中铝去年利润额下降99%,今年全球铝需求量崩溃又可能导致亏损。然而,中国四家国有银行(中行、农行,国开行与进出口银行)排着队向中铝贷款,额度大大超过其投资所需。这些银行不仅收取的利息极低,且没有设定中铝还贷期限。而且,此次中铝与力拓达成协议后不久,中铝前总经理肖亚庆于3月就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给了反对者指责中铝政企不分的借口。事实上也是这样,正是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批委员会延长审查期限60天导致力拓用时 间换空间,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为公众敌意的升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力拓股价上涨等提供了时间,最终使这笔交易对该公司董事会的吸引力有所消褪。 面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2009年商务部联合4家商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投放了一则30秒钟的商业广告,其创意主旨除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制造"并非廉价品的代名词外,同时也在强化"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的思想,以此突出"中国制造"是世界合作的结晶,及时传递"中国制造"是世界各个贸易体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事实。促进中资海外并购方面,我国也应多些这类创新性战略思维,直击核心矛盾。

《汽车观察》 蒋恒 2010年07月13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