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企业并购评论】光明青啤跨国竞购"争上游"

2012年03月19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19日

    青岛啤酒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品牌。就啤酒品牌而言,青岛啤酒的主业优势毋庸置疑,而根据其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显示,目前青岛啤酒手持现金已超过50亿元。如此巨量资金显然需要释放。 但光明肯定不会示弱。光明集团曾表示,糖、酒、乳制品、食品包装、大宗商品、医疗保健等行业,都是其并购可能涉足的领域,且最吸引其的是这些行业前十名的企业。 在跨出海外并购第一步,收购澳洲最大糖企西斯尔公司的制糖和可再生能源业务后,光明集团又将目光瞄准了世界第二大葡萄酒制造商、澳洲最大酒企以及拥有当地两大啤酒品牌之一的福斯特集团。 福斯特集团近日作出决定,准备在未来12个月,分离其啤酒和葡萄酒资产,然后分别在股票交易所上市。 这个消息,也引起了国内啤酒业巨头青岛啤酒的兴趣。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青岛啤酒有意抓住这个机会,迈出国际化扩张的一步。 事实上,让两家国内食品饮料巨头不约而同有了并购想法的,除了福斯特的品牌价值外,还有其掌握的上游原料资源。 福斯特的"魅力" 资料显示,福斯特集团的啤酒业务价值超过135亿澳元(约合110亿美元),啤酒业务利润占其总利润的85%%,利润率高达38.5%。福斯特啤酒是澳洲两大啤酒品牌之一,行销世界150多个国家,旗下拥有贮藏啤酒、维多利亚苦啤酒、皇冠啤酒等知名品牌,同时,福斯特已连续20年成为F1世锦赛的官方啤酒赞助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青岛啤酒有意收购福斯特的啤酒资产,除了这家公司本身的价值,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地的澳麦资源。青岛啤酒很大一部分采用澳麦作为原料。如果在澳洲建厂,原料实现当地化,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记者了解到,澳麦因所酿啤酒泡沫丰富,而成为全球顶级啤酒制造商疯狂追逐的对象。近年来,国内澳麦进口价连创新高,这让利润微薄的啤酒企业成本压力与日俱增,也使得啤酒企业对上游资源的掌握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与青岛啤酒只想单纯收购福斯特啤酒资产不同的是,光明集团正在通过投行进一步研究福斯特集团的葡萄酒资产和啤酒资产,但是还未决定收购计划。"业内人士透露,光明集团与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等全球知名的烈酒公司有着很好的商业联络,此外,光明集团还和全球最大的干邑世家卡慕公司有过接触。 光明集团有意一举双雕? 有着优质啤酒资产的福斯特,还是世界第二大葡萄酒制造商,仅次于美国星座集团。在澳洲,福斯特拥有大片优良品种的葡萄种植园,可为其制造葡萄酒提供充裕的原料。但由于全球经济衰退,福斯特决定,"分拆啤酒和葡萄酒资产,采取不同的战略和营销手段,会带来更大的效益"。这无疑给光明集团提供了一个实施海外并购的机会。 据悉,光明集团这家联合上海食品产业上下游资产组建而成的国内食品业巨头,目前正在全球寻找并购机会。 青岛啤酒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品牌。目前青岛啤酒在国外建厂和并购,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 "青岛啤酒的国际化扩张是大趋势所致。"业内人士认为,做全球化的企业一直是青岛啤酒多年的夙愿。通过作奥运赞助商、与NBA合作,都是为做全球化企业做准备。青岛啤酒也已具备了国际化的品牌能力,应该把基础转化为资源和行动。 就啤酒品牌而言,青岛啤酒的主业优势毋庸置疑,而根据其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显示,目前青岛啤酒手持现金已超过50亿元。如此巨量资金显然需要释放。 在业内人士看来,若能成功收购福斯特的啤酒资产,对青岛啤酒意义重大。 但光明肯定不会示弱。 今年4月,光明集团曾表示,糖、酒、乳制品、食品包装、大宗商品、医疗保健等行业,都是其并购可能涉足的领域,最感兴趣的是,这些行业前十名的企业。目前,光明集团已将并购的目光锁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拉丁美洲和欧洲等市场。 而光明集团已经走出了海外并购的第一步——收购澳洲最大糖业企业西斯尔公司的糖和可再生能源业务。今年4月1日,光明集团提高对西斯尔并购的报价,从1月时提出的15亿澳元升至17.5亿澳元。 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是中国食品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收购案。有资料显示,西斯尔占据澳大利亚原糖生产60%%的市场份额,位居该国第一,全球前十位。
    警惕海外并购潜在风险 此前,光明集团与青岛啤酒所从事的业务没有交叉,也就谈不上两企业间的"交锋",但此次因"卷入"对福斯特的资产并购案,两家颇具实力的中国企业或成为竞争对手。 国内可购并企业和新建厂的空间较以往愈加稀少,而金融危机使国外可并购的企业相对增多。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内食品饮料企业对上游产业的控制欲更加强烈,这也进一步推动大型企业加入到国际并购当中。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提醒企业,跨国并购也要小心谨慎。就拿澳洲来说,尽管葡萄酒的销售利润可观,但销量却出现大幅下滑。一份最近的行业报告称,澳洲每年有2000万—4000万箱葡萄酒无法售出,相当于27万—50万吨葡萄或者2万公顷葡萄园的产量。这也告诫国内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不能仅孤立地看被并购品牌或原料带给企业的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能否接受和消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切莫在海外并购中拣个"包袱"回来。

消费日报 刘峰 2010年06月09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