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一直希望在国际舞台大展拳脚。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目睹了本土厂商为此所作的诸多努力。现在,本土汽车厂商可以通过兼并国际品牌,以尽快的速度完善自身技术,打入国际市场。例如,沃尔沃协议,这一被媒体大幅报道、鲜明例证中国厂商接管国际厂商的谈判,很有可能在2010年生效;类似的还有腾中-悍马交易案,同样将于本年生效。这两个案例在展示本土汽车品牌雄心的同时,也让人对本土品牌能否有效管理发展国际品牌而心生忧虑。或许像北汽那样,舍欧宝收购而转攻萨博的核心技术,将心思花在自主品牌的发展上,才是更合理、危险性更小的举措?
2009年的一些汽车品牌兼并案,确实值得瞩目。年底,更有通用和上汽两大集团发表声明,各自出资50%,入主印度市场。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这样的扩展性合作,因为这样的合作,无论对合资双方现在或是未来立足中国汽车市场,都大有裨益。 此次合作可谓意义深远。中国本土汽车厂商第一次与国际知名汽车厂商看齐,不是出于政府强制,而是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考虑。通用和上汽在中国的合作一向成功,在享有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巩固了双方强大的市场地位。通用的复苏,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合资企业的成功。此次入主印度,对通用而言,效益多多--现阶段通用在印度的市场知名度还不算高,除却单纯的经济考量,印度也是一个极具潜力、可以重现中国式成功的新兴市场;而对上汽来讲,这也是个跳过白手起家阶段,直接“走向世界”的极好机会。然而,新兴市场有其相同性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印度市场,通用与上汽两家都知之甚少,上汽与通用在中国合作成功的法宝—了解当地消费者,在印度荡然无存。两家若想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一定要将以前取得的成功模式与当地的市场特点相结合。 通用与上汽在中国的优良合作,定能帮助他们在开拓印度这一新兴市场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然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也适用于成熟市场呢?如果双方共赢的话,答案是肯定的。上汽,作为中国品牌,当然希望能够在欧美市场取得成功。但对于通用来说,答案便有些不确定,通用的去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恢复情况,近期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举动。 中国本土品牌之所以能和国外汽车厂商在海外平等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方是否能对合资企业作出贡献。收购国外品牌,能令企业早日被公众认可并尊重,这也是为什么并购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然而,上汽却通过自身的例子告诉大家,品牌并购并非前进的唯一途径。
盖世汽车网 2010年06月03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