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类-产业整合评论】觊觎巨大中国市场 药企面临大规模外资狩猎

2012年03月20日信息来源:2012年03月20日

    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深入进行,涉及医疗领域的企业开始面临发展的新机遇,这其中受惠最大的就是医药领域,新医改规划3年内各级政府投入8500亿元,而在2009年,国家在卫生医疗系统仅仅新增1700亿元投入,仅仅是3年各级政府计划投入8500亿元的1/5,这直接导致了医药市场的大规模扩容。然而让人颇有些意外的是,对此最早做出反应并且出手迅速的却是外资药企。 今年年初,摩根大通以4亿元注入康采恩药业,拉开新年度外资并购整合注入的步伐。近几个月时间过去,美国药物研发公司查尔斯河(CRL)就宣布,以每股21.25美元、总价16亿美元天价收购中国制药外包服务公司无锡药明康德,刷新了德国拜耳并购东盛集团"白加黑"等品牌的最大金额跨国并购。国内药企将面临严峻的外资狩猎局面。 外企觊觎中国医药市场 与其他领域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初期表现出的不适应相比,外资药企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单打独斗,选择与本土的药企展开合作,进而演变成大规模的收购。 刺激外资并购的还有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药品市场。随着新医改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政府在医疗支出上投入的加大,中国医药市场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高速发展。另外,我国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上万家。 在进入中国医药领域后,跨国药企都希望"反宾为主",在合资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如辉瑞、诺华、西安杨森等外方近年来都在逐渐回收股权以期绝对控股甚至独资。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在目前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有13家。 据了解,我国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较为分散,于是不少外资企业采取了分步推进的策略,即除继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占全国药品市场份额约 21%的一线城市巩固地盘外,还不断加大对占市场份额约 37%的二线城市的扩张力度。 "外资企业似乎比内资企业对医改更加敏感更加关注,并且开始了有目的、有步骤的排兵布局,相比之下,我们内资企业显得有些迟钝、被动甚至是无动于衷。"一位药企负责人指出。
    尽管跨国医药企业中国区的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5%,但中国区的增长率显然令他们兴奋不已,在其不遗余力引进新药的同时,独资、并购等资本游戏正在膨胀外资药企们的中国钱包。外资触角伸向敏感领域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外资还将狩猎的目标对准了涉及国家安全的疫苗,甚至中草药市场。目前世界三大疫苗生产商已齐聚中国,并且正实现着从以往进口疫苗商的定位到在华生产和制造的身份转型。去年10月,在甲流肆虐的背景下,葛兰素史克(GSK)再度出手,与江苏沃森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研发并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儿疫苗。几乎与此同时,GSK在全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已经先行一步,斥资近7亿元在深圳投建年产2500万剂疫苗的生产基地。 去年底,刚刚上任的诺华中国非处方药 (OTC)事业部总裁江华在广州高调宣布,未来诺华将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中草药,并表示,将有条件并购销售在5亿元以上的本土药企。 目前,涉足中药的外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除了广为熟悉的礼来、诺华等世界知名医药企业,众多的"洋中药"也摆到了中国消费者的面前。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在1亿美元左右,只占其中的5%左右。 据统计,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多年前美国就抢先对吉林生产的"人参蜂王浆"申请了专利,韩国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还有市场上热销的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药的衍生物,而中国产品如果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上销售就变成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 "其实除了医药,还有保健这些方面,国外起步比较晚,商业运作比较规范,通过科技、专利权,在保健行业也拿到了一些大的市场。"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表示,"整合资源优势、研发新药提高药品质量、强化国家药品监管力度、保障国人用药安全、铸造属于国人自己的疫苗品牌等行业策略让人感到更加务实,才是对外资侵入最实之有效的还击手段。"

中国企业新闻网 2010年07月15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