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2010北京论坛今日举行。杜邦中国公司副总裁李雷在会上表示,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很多央企都希望抓住这个机会能够走出去,国际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以下为文字实录: 李雷:去年7月份我在跨国公司工作了10多年以后,加入了十大央企之一,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央企能到澳大利亚进行一个公司的并购,就是一个30亿美金的交易。坐在最左边的李一主席投行给我们的被收购对象做了财务顾问,同时也被央企派到公司。经过一年的努力,没有成功。 我想跟大家就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些经验的分享,我讲的是我的一些观察,不是单纯的央企。我认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三个驱动力,第一个是资源需求,第二个是技术需求,第三个是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很多央企都希望抓住这个机会能够走出去。所以说国际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看法是有三个重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收购方对中国的企业,对于收购目标的战略、价值的评估,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说你究竟判断他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并购、兼并不只是一个财务模型,有一定的模式可以参考,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买了他未来的发展机会,而且你买的是未来发展有效的。这样的战略价值在财务估值过程当中容易被忽略掉的。 第二个挑战是信息的处理和决策过程,央企在信息的处理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对黑莓还是不敢使用,为什么?怕泄密,因为国家机密存在外国公司的里的不放心。所以就作为对于信息的收集、加工比较慢慢 另外就是决策过程,因为我们的央企出资人是国资委,所以国资委考核不是你有多大的进步,而是考核你有没有出错,不是考核你为了国家、为了企业未来的长久发展有没有重要的决策,而是考虑你今年的现金流,以及每一年的利润目标能不能完成。最重要的一点是考核你资产当中,无形资产的比例。这样的考核是不利于国内企业并购的,因为并购要有溢价。 第三个挑战就是文化,央企更多关心的是我管不了你你能听我的话吗?万一要是管理团队自己拉出去另派一摊怎么办?往往考虑这些问题的从数学上来讲很不解,对一个管理团队能不能保留下来,取决于收购方对他是不是尊重,是不是充分信任他,而你过度强调或者想象,因为这个确实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员工跳槽把客户带走了等等。我个人体会中国企业要克服这方面的习惯,要学会国外的话,要学会尊重国外商业运作的模型。 我相信中国的企业会不断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并购中取得成功。
网易财经 2010年06月27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