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审查正成为跨国并购的梦魇
2013年05月04日信息来源:2013年05月04日
中国正日渐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并购的梦魇,让那些需要获得中国政府审批的企业头疼不已。
曾几何时,那些并购律师和财务顾问们只需将扫清并购障碍的精力集中在欧美,如今,出台仅5年的中国反垄断法正在改变这一局面,这一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产业政策工具的反垄断法律导致并购交易经历痛苦的等待。
律所Jones Day的反垄断专家Peter Wang说道:“中国已成为跨国企业进行重大并购交易时的重要关注之一。”
商务部的一批反垄断审查官员成为了横亘在数百亿美元的并购交易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障碍,他们可能让整个交易告吹——放大企业的融资需要并且给并购带来不确定性。
据称近期的交易凸显出中国并购审核所需的长时间以及所施加的一些严苛条件,一些专家认为这些条件限制了企业的运营且并不为了限制垄断。
漫长的审核
日本贸易企业丸红商社等待了一年之久才获得了对其56亿美元收购美国粮商Gavilon的有条件批准。上周,在同意出售一个价值52亿美元的铜矿项目后,嘉能可终于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批准完成其与Xtrata之间耗时14个月之久的300亿美元并购。
了解商务部反垄断审核机构的人士称该部门只有10-12名员工,而且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经过一个仅有5人的部门的前置审批。相比之下,美国同样有数百位员工和至少150为律师、80名经济学家进行审核。欧盟委员会则有124名员工和外部专家进行审核,加上一个25人的经济学家团队。
中国的并购审核看起来非常难以预测,尤其是其审核时间。一个完整的反垄断审核可能需要6个月以上,在很多情况下,商务部会在期限到期前提出很多问题或者要求企业撤回或重新提交材料,这使得审核又得重新开始。
考虑到审核时间的拖延,许多企业在中国递交审核申请的时间要早于欧美。
垄断为名,保护为实
任何涉及重要行业以及诸如铜、原油、铁矿或大豆这样重要商品供给的并购交易都可能经历中国政府的严格审核。
有指责称中国明显是以反垄断审核之名行行业保护之实,而中国政府也未对中国企业施加与外国企业同样的并购标准,这是为了给国内企业成长的空间。
中国的监管机构在国内是倾向于并购的,中国政府计划在汽车、矿业、医药以及信息科技等行业进行整合以减少竞争,创造规模效应。
自2008年以来,中国只完全否决了一起并购,即2009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商务部有条件批准了19起并购,但这只是商务部审核程序下的近600起并购中的一小部分。
据称,当涉及政治敏感的案子时,商务部处于弱势,经常被更强有力的部门所左右。尤其是拥有实权的发改委,相比于促进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分析师认为发改委更关注如何为国内的行业龙头创造空间。
运营监控
从过去的案例看,商务部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这样的方式:允许一家企业获得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权,但无法实施完全的控制。在存在垄断疑虑时,相比于欧美同行经常要求企业分拆一些业务等针对企业结构的措施,中国监管当局倾向于针对企业运营进行监管。
类似的案例有:2011年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14亿美元收购三星硬盘驱动业务以及随后一年西部数据公司48亿美元从日立收购类似的部门时,商务部要求西部数据保持所收购的日立部门作为独立的竞争企业存在,保留其最初的销售团队和品牌,增加研发并且提交如何避免两级企业共享信息的方案。中国政府还在企业安排了一个监管人员来监督条件是否得到了遵循。
法律教授Sokol表示监督人员可能泄露行业机密:“他们的想法是:我们未进入这个领域,但我们希望扶植一家国内企业,为了做到这点,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行业是怎么运作的。”
欧洲商会的Dodoo表示:“企业们都需要思考在中国经营的成本,在一些情况下,这是你不得不吞下的毒药。”
路透中文网 2013年05月04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