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活动
我院张娜副教授接受采访,就中国新能源产业直面绿色贸易壁垒发表观点
2024-05-27 14:31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14533

图片2.png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案》(以下简称《法案》)2023年8月17日起正式生效,规定最迟自2025年2月18日起,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动力电池需提供碳足迹声明,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面临“门槛”。此外,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优势行业也将受到欧洲碳排放壁垒设置的影响。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新能源供应链完善且市占率较高,包括碳足迹、碳排放要求在内的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新能源行业、企业积极应对的新课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张娜多年来致力于新能源与能源安全研究,近期接受了《中国能源报》的采访,就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发表观点。

不止电池行业,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优势行业均受碳排放影响。例如,法国已要求在100kW的光伏项目招标中把碳排放纳入打分;意大利电力公司在招标过程中要求对风机产品碳排放打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去年10月进入过渡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2026年正式要求缴纳费用,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她认为,碳足迹似乎成为欧美为我国新能源产品设置壁垒的手段。欧美担心中国的新能源科技和产品迅速发展和倾销,这种国际竞争若不加以抑制,将会摧毁相关国家自身的相关产业。

事实上,我国新能源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内,并非海外,更不在欧美。当前,我国新能源产品国内市场销售占比分别为:风电产品90%,光伏产品60%,电动汽车87%,其中风电产品已基本退出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占比不到10%。

张娜分析,在产能方面,目前欧美在光伏领域约占5%,基本被淘汰出局;风电领域尚有一定竞争力,但正面临连续亏损;在电动汽车领域,欧美存在一定差异,欧洲正奋力追赶,美国传统车企转型困难,被淘汰的可能性较大。“西方强调碳足迹的行为,其实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恐惧。”

今年以来,美国频繁提出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认为中国的出口战略对太阳能、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等行业的全球供应链形成和稳定带来威胁。对此,张娜表示,从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大力推进能源转型的角度看,对新能源科技和产品的需求方兴未艾,其实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显著的技术、成本等竞争优势,欧美不顾事实大肆宣扬倾销欧美市场,其根本目的是抑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