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活动
【成果分享】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吴淑萍副教授3篇研究成果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和Transport Policy 等刊出
2025-08-27 12:49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1833

近日,我院工程管理系吴淑萍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的三篇研究成果先后被运输经济领域知名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TRA)和Transport Policy (TP)以及经济领域Q1区期刊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AE)录用并刊出。

 

第一篇论文题为 “Urban agglomeration policy and coordinated roa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国家级城市群政策和公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于2025年1月发表于TRA。吴淑萍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推动跨行政区边界的无缝交通出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的城市群政策正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实践,但其实际效果的实证证据仍然有限。本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研究以近20年间全国所有国家高速公路和国家普通公路调查站点层面的交通流量数据为基础,测度了全国相邻城市间的交通流量差距,并区分两类空间范畴:同一省份内相邻城市(同省相邻城市对)与不同省份相邻城市(跨省相邻城市对)。在此基础上,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staggered DID)分析国家级城市群政策是否缩小了中国相邻城市间的交通流量差距,并检验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否构成其驱动机制。

研究表明:(1)国家级城市群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同省相邻城市对和跨省相邻城市对之间的公路交通流量差距;(2)国家级城市群政策在两类城市对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同省相邻城市对中呈现“共同发展效应”,而在跨省相邻城市对中呈现“落后追赶效应”;(3)公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是重要驱动机制,国家级城市群政策有效地提升了省内城市对公路长度和公路技术等级,并缩小省际城市对公路长度的数量差异,从而增强了跨界公路基础设施连通性,进而降低相邻城市间公路交通流量差距。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战略性交通规划对促进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缓解区域交通失衡的重要价值,为优化区域政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片2.png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ra.2025.104433。 

 

第二篇论文题为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s, road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traffic flow equ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ity–county mergers in China”(行政区划调整、道路基础设施一体化与交通流量均衡:中国市县合并的证据),于2025年7月发表于JAE。吴淑萍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城市内部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至关重要,但在现有文献中往往被忽视。本研究考察了中国的撤县设区(CCM)政策是否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并评估了其对城市内部交通流均衡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该政策,一个地级市内部被划分为三类区域:改革后的县(由原县转为新区)、原有城区,以及未改革的县。

基于 2005—2017 年的道路交通流数据,并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方法(staggered DID),研究发现 CCM 政策促进了改革县与原有城区之间的交通流均衡化和经济协调发展,但同时加剧了改革县与未改革县之间的差距。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缩小了改革县与原有城区之间在道路密度和技术标准上的差异,并提升了跨区域边界的交通流,但这些机制并未作用于改革县与未改革县的比较。这种相互矛盾的效应最终加剧了城市内部各区县之间的交通和经济差距,强化了城市的“核心—边缘”结构,使未改革县陷入了“集聚阴影”之中。

上述两篇文章为吴淑萍副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交通流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行政区划壁垒的影响:效应、机理及市场表现”的系列成果,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图片3.png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sieco.2025.101991。 

 

第三篇论文题为 “Carbon emissions from express logistics: Estim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using origin-destination transportation flows”(快递物流碳排放:基于 OD 运输流的估算与空间分析),于2025年7月发表于TP。吴淑萍副教授为本文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杨森炎教授团队。

网络零售的快速扩张导致快递物流碳排放激增,但碳排放的精确估算因数据受限而面临挑战。本研究利用中国长三角地区 41 个城市、一年内超过 120 万条快递公路运输 OD 流量数据,基于包裹重量与运输距离估算碳排放。结果显示,道路快递物流的碳排放总量约为 44,268.1 吨。随后,研究采用空间计量交互模型,探讨了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扩散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内部流与跨城市流的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参数进一步揭示了碳排放强度在输出城市、输入城市及 OD 城市对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具体而言,输出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越高,以及输出城市与输入城市数字化水平越高,碳排放强度越大;而输出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以及输出与输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则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超过其他变量,每增加 1%,将导致碳排放强度上升 2.326%。

本研究与传统依赖宏观统计数据的“自上而下”估算不同,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快递运输的运作过程和碳排放特征。研究成果不仅为低碳物流治理提供了新的测度框架和实证依据,也为区域协调减排和碳中和战略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启示。

 

图片4.png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ranpol.2025.07.002